奇书网
会员书架
首页 >网游 >万历公务员 > 第115章 一场精彩的面试(大章 求定)

第115章 一场精彩的面试(大章 求定)(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说起来,顾青前世的时候,还去过荆州张居正故居。

真正的故居已经于历史长河之中受到过摧毁,后来经过改造,修复了原貌。

乃是一处五重院落。

而如今,张居正住在京师的宅院,也不小。

毕竟,他可是当朝的首辅大臣,也是帝师,得恩赐,府邸比得上国公府府邸了。

不过嘛。

顾青随着游七穿廊走道,经过了前院、中院、花苑,这才到了后阁。

进入屋内。

就见到一身穿官袍的老者,面容消瘦、双眼炯炯有神,犹如一团烈火一样。

“学生顾青,见过首辅大人。”

张居正也是第一次见到顾青。

在赶回京师,到了这府邸,就立即安排游七去国子监,请顾青前来问事。

坐在这里的时候。

也有想过,能够写出《算学新解》、写出《货币论》的十七岁少年,会是何等摸样。

如今一见,果然是器宇轩昂、气质非凡,行走之间就有一种干净利落,举手之间又有一种不卑不亢。

看起来,根本就不像是一个农户出身的读书人。

“游七,看座、上茶。”

游七搬来了凳子。

顾青躬身谢礼之后,便端正地坐在了凳子上。

张居正则是整理着手中的读书笔记,并且还要做好一会儿的记录,以免自己忘记了一些重要的内容。

等到游七端着茶杯上来,放在了桌子上。

他才挥挥手,让游七出去,在外面候着。

这才再一次打量了一下顾青。

仅仅是这么一会儿,也能够看出来一个人的品性。

很少有少年学子,在见到他这样的官员,还能够保持着如此的镇定,呼吸非常的平稳。

一点也看不出来有多少的紧张之感。

想当年,自己第一次见到湖广巡抚顾璘的时候,还是不免有一些紧张,甚至是多少有一些刻意地表现。

顾青从进入这书房之中,坐在凳子上,都是淡然地看着他,更是眼中毫无波澜地和他对视。

“距离你写出《算学新解》也不过是两年又五个月的时间吧?”张居正开口问道。

第一句话却并不是《货币论》的内容。

顾青回道:“回大人,两年又五个月零六天。”

张居正微微颔首,说道:“当初,老夫见到《算学新解》的第一眼,便觉得此法当真是奇妙无比。”

“很难想象,此法乃是西洋人所创。”

“后来,老夫也询问了好几位西洋人,他们其中也有懂得简易数字计算法的,说是此法已经在西洋传了几十年。”

“更是从他们口中了解到,西洋人的算学也已经发展到和大明的算学不相上下的水平。”

“你对此可有什么看法?”

顾青回道:“大人,学生以为,万变不离其宗,真理永远都是真理,就好比这太阳东升西落一样,不管是大明也好,还是西洋之地的国家也好,所有人,都知道这个道理。”

“就好像是这算数,一加一永远都等于二,这是已经根深蒂固,也刻印在每个人的思维之中的真理。”

“不管是大明,还是鞑靼,还是西洋人,甚至是倭寇,对于这个真理,都不会反驳。”

“故此,学生以为自然之中有很多与生俱来的道理,只不过,大明、西洋等地,因为语言、文字的关系,对于真理的记载和表述也会有所不同。”

张居正忍不住,捋了捋胡须。

顾青的回答,是他没有想到的,出乎意外,却又真的有一些道理,让人感觉到似乎就是这样。

张居正很少在一个人的身上,有着这种感觉。

“你之理解倒是颇为新颖。”

“老夫还是第一次听到这般看法,真理永远都是真理,只不过因为人的语言、文字不同,故此记载和表述也就有所不同。”

“大明用的是一加一等于二,西洋人用的也是1+1=2,而我们这两种写法,其表述的道理是相同的。”

“然否?”

顾青回道:“是。”

张居正深呼吸一口气,又继续道:“老夫也看过你所编撰的《算学新解》第四册,看完之后,又有一种感觉,你的《算学新解》似乎还有很多内容没有写完?”

顾青回道:“回大人,这算学一道无尽头,从九章算术之中的鸡兔同笼,再到《四元玉鉴》之中的多元算法,从圆,再到祖冲之先生的圆周率、还有勾股、等差数列、概率、统计等等。”

“随着时间长河的沉淀,算学一道的内容越来越多,却从未有人说,算学已经走到了头,再也没有新的算学出现。”

“只不过,学生能力有限,当年无意之间发现了简易数字计算法,只是不知其然,等到读书之后,学了算学,才知晓,那是西洋人所用的数字。”

“这才开始研究算学,然后根据先贤们的算学,融合了西洋人的简易数字,编撰了《算学新解》。”

“先贤们还有很多算学之道,学生学算学不过三年,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顾青没有直接说,自己还要写第五册。

也没有说,自己只能是写出四册的内容。

给张居正的答案,就一个意思,那就是学无止境。

张居正对于这个答案自然也是十分的满意,温和地说道:“好一个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你能在如此年岁就耐得住寂寞,忍得了孤独,孜孜不倦地研究着算学,已经很努力刻苦学习了。”

“如今,却又能在短短几个月的时间,写出了《货币论》这种关于国政大事的文赋,就更是羞煞了大明多少和你一样的少年才俊啊!”

便是他自己当年读书的时候,也只是一心为了考取功名。

所以,对于顾青这种搞学问的人,还是比较看好,也打心眼里面佩服。

当然,这也是因为大明出了一个王阳明。

有着心学在前。

大明对于读书人搞学问,也是表示支持,并且引以为人才。

不然,徐光启也不能在后来,在大明风雨飘摇之际,还能联合利玛窦一起翻译了《几何原本》,从而丰富了中原的算学。

顾青则是不卑不亢地回道:“大人谬赞,学生愧不敢当。”

张居正对顾青的面试,基本上算是结束了。

最起码,顾青的表现和回答都让他很满意。

张居正也已经算是一位神童了,五岁入学,十六岁考中举人。

而如今,顾青也不过十六岁。

也算是英雄惜英雄。

张居正直接拿出了自己的读书心得笔记,问出了第一个关于《货币论》的问题。

而这个问题,和申时行等人所问的一个问题是一样的。

大明是否是银本位。

顾青也给出了当初回答申时行等人一问一样的答案。

大明现在,至少目前为止还不算。

万历四年开始计划铸造万历通宝,在上面镀银,也就是二钱、四钱……。

万历五年开始动工,铸造出来了一批背银通宝钱。

如今万里六年四月初,推行背银通宝钱也不过几个月,自然是算不上银本位的国家。

就算是推行出去,也算不上。

只有当大明真正的规定了银币的数额,并且还能形成稳定的银币和铜币之间的换算率,银币的发行量、各行各业的持有量、国库的存储狼等,都到了一定的程度,才勉强算是银本位。

同时,张居正也提出了和申时行等人一样的问题。

大明是否能够发行银币。

顾青的回答还是一样,官府手中的白银不多,百姓们手中更是没有白银,关键是铸币工艺水平不行,一旦铸造银币出来,发行出去,那些手中有着大量白银的人,就会立即仿制,一下子就能让自己拥有很多的银币。

明朝初期就直接下达了严禁私人开采铜矿的诏令,甚至是写进了大明律。

对于私自开采矿业的民众,明朝政府会给予严厉的惩罚,甚至处以极刑。例如,在明朝中期的福建省福安县,矿头叶宗留因私自开采银矿而被官军围剿,最终被镇压。

朝廷直接严格把控铜矿,从而保证自己能够拥有很多铜来铸造铜钱。

也能有效防止私人开采铜矿,然后用来私自铸造铜币。

这才能一直推行铜钱。

现在,朝廷没有多少白银,大部分的白银都在那些士绅、商贾们的手中,特别是东南沿海之地最多。

北地的百姓们手中别说一两银子,就是这一点银粉,那都看不到。

南北白银的储存量也有着很大的差异。

一旦推行银币,那些手中有着白银的人就会大量铸造银币,从而让自己变得更有钱。

甚至是还会出现富可敌国的商贾。

所以,顾青才会说,想要推行银币,很难。

不过嘛。

当着申时行等人的面,顾青并没有把接下来的话,说出来。

“大人。”

“学生翻阅古籍,并且和西洋人,以及和一些留在中原的倭人交谈过。”

“从而发现,西洋之地的白银比较多,而最多的地方,乃是东瀛。”

张居正愣了一下。

“有何依据?”

顾青则是说出了自己从倭人那边购买了一些书籍,从西洋人那边了解过一些,他们在大明海禁之时,曾在东瀛落脚,在那里,发现了一座非常大的银矿。

以诸多消息,好几个人的说辞,以及从东南商贾和倭人商贾通商的交易看出来。

倭人之地存在着一座银矿。

张居正微微蹙眉,就算是倭人有一座银矿,那又如何?

倭人海贼猖狂,经常从渤海那边登陆,绕袭海滨之地,甚至是一度到达了内陆。

沿海地区的百姓们深受其害。

大明现在只能是在海边抵御海贼,还没有那个实力,可以反攻倭人,直接登陆到东瀛的岛上,抢了他们的银矿。

“便是倭人有银山,那又如何?”

“我们难道还能抢过来不成?”

顾青则是回道:“大人,这有有何不可呢?”

大明本土的黄金产量还是可以的,但是相比较起来,那还是太低了。

除非……能够把海昏侯的那什么弄出来,先用着。

但是这种事儿,肯定是行不通。

朝堂之上的士大夫们肯定不会同意这件事情。

掘人坟墓,有伤天和。

当然,他们是担心这个口子一开,后世人也学会了,到时候,也会挖了他的坟墓。

至于白银的产量,那是真的比较低。

不是没有,而是比较难开采。

顾青前世也读过相关的一些报道,还记得本土这边也有好几座非常大的银矿。

一个在河南南阳、一个在江西。

至于具体在什么地方,就记得不是那么清楚了。

张居正则是开口分析了一下,想要抢倭人的银矿,有那些难度。

顾青却问道:“大人可知晓火器?”

张居正点了点头。

顾青这才继续道:“学生第一次到应天府的府城,见到了城墙上的火器,便觉得十分稀奇。”

“后来才知道,那个叫做火器。”

“又在多番打听之下,才知道火器的用处。”

“未曾想到,那么大的一个炮膛,再加上一个炮弹,竟然会有惊人的威力。”

“而后,学生在研究货币的时候,从货币的诞生再到如今的通宝钱,又发现了一个有意思的点。”

“那就是古人似乎是从用石头开始,再到后来学会了融化青铜矿石,做出青铜的兵器,再到后来,用青铜做出更多的东西,比如青铜鼎等。”

“再后来,我们有学会了打铁,用铁矿炼制出来更坚硬的铁,甚至是再后来,还有百炼钢。”

“可在这之前,我们士卒们的兵器一直都是刀枪剑戟等。”

“一直到了这火器的出现,才有了新的兵器,也就是火器。”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