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会员书架
首页 >网游 >万历公务员 > 第115章 一场精彩的面试(大章 求定)

第115章 一场精彩的面试(大章 求定)(2 / 2)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也就是说,我们的工艺一直在进步,一直在提升,从刀枪剑戟到火器。”

“便是一个非常大的进步。”

“可如今,我们似乎停止于火器,并没有把火器用到极致,研究出来更强大的火器。”

“一颗小小的炮弹,便有了那么大的威力,为何不能造出一颗非常大的炮弹呢?”

“又或者,一颗小小的炮弹,却有着比以前更强大的威力。”

“想象一下,有没有可能,一颗炮弹摧毁一座城呢?”

张居正双眼微微一瞪,抿了抿嘴,微微张开,一时间,也不知道说什么好了。

说顾青异想天开?

可是,他说的话却又是有理有据,做事情也是有条不紊,知晓去调查,去询问。

可说他所言是真的有可能实行。

但是……真的可能吗?

一颗炮弹摧毁一座城?

怎么可能?

“当真可以吗?”

过了一会儿。

张居正还是有一些不太相信地问道。

顾青则是回道:“大人,不试一试,又怎么知道可行不可行呢?”

张居正还是不太相信区区一个火器,能够有那么大的威力。

就算是真的可以摧毁一座城。

那也是很大很大的炮弹。

可是,那样的炮弹,又有何用。

对方也知晓炮弹的威力,必然会想办法阻挡,甚至是稍有不慎,还会先损害自己。

顾青解释道:“我们能够从刀枪剑戟到火炮,这就是非常大的一个进步。”

“就好比,我们从用石头作为工具,到用青铜作为工具。”

“我们从在一木杆上帮着石头作为兵器,到在木杆上插着一个青铜所做的枪头作为长枪兵器。”

“这都是非常大的一个进步。”

“那么,我们如今从刀枪剑戟到了火器,就应该趁此机会,大力研究火器,制造出来更为强大的兵器。”

“甚至是,学生以为,谁掌握了先进的火器,谁就掌握了话语权,掌握了战争胜利的胜算。”

顾青并不觉得自己这一次和张居正的谈话,就能够让对方重视火器。

他会在以后,写出一些相关的论述。

有了一个理论基础,也就能够开拓人的思维和眼界。

甚至是可以参与到其中,用自己对于火器的那点贫瘠的知识点,稍微推动一下大明火器的发展。

就算是那么一点。

也是一点啊!

四大发明之一的火药明明是中原人。

可最后却为他人做了嫁衣。

实在是让人深感痛惜。

张居正沉默了一会儿,还是觉得火器一事,超出了他的理解范围,也超出了这一次谈话的内容。

“火器一事,再说吧。”

“今日,老夫请你前来,是读了你的《货币论》之后,有着很多疑惑,想要请教一二。”

顾青连忙回道:“大人抬爱,学生不过是一些浅薄之言,当不得‘请教’二字,大人有何疑惑不解之处,尽管问,学生定会知无不言。”

张居正则是先把银本位一事,记载了下来。

然后接着询问货币的流通手段,如今大明的财政弊政,也就是他推行的一条鞭法。

把所有的赋税都全部归为一条,并且以税银为主。

而根据顾青所写的《货币论》来看,这个方法似乎又存在着问题。

顾青解释道:“大人,此问和学生一开始讲述的银本位一样,大明百姓们手中并无多少钱财啊。”

税银并不是说一定要白银。

就算是顾家村的一百多户加起来,估计也没有多少白银。

税银说白了就是钱。

不管是铜钱也好,还是白银也罢。

总之就是交钱。

关键在于百姓们的手中又有几个钱?

让他们把粮食卖给粮商,换成了钱,再交税。

那只能是让粮商们赚的盆满钵满,最后的坏果只有朝廷和百姓们承担了。

但是一条鞭法却又是在这时候,对于赋税改革最有效的一剂良药。

毕竟,大明这时候的赋税制度已经烂的非常彻底了。

再不改,农民之起义可能就不用等到崇祯时期,万里就能出现不少官逼民反的事情。

张居正其实也知晓顾青所说的有一些道理。

百姓们的手中真的没什么钱。

“你能写出《货币论》一书,应该也对如何实现民富国强有一些见解吧?”张居正问道。

顾青想了想,组织了一下语言,才回道:“大人,学生以为,以如今的新政而言,已经是改动非常大。”

“若是能够保持,必然可以实现实现民富国强。”

“但是该如何保持新政能够一直推行下去,才是一个大问题。”

张居正发现顾青这位少年郎确实是有着很多很独到的远见卓识,和他见到过的那些人都有一些不一样。

每一个回答,都能够给他带来不同的感受,或者是说,超出他心理预期。

“哦?”

“未曾想到,你还会有这般想法。”

“你是觉得老夫推行的新政,并不能实行下去?”

顾青这一次,双眼十分的认真,回道:“大人,学生以为,大人之新政实行时间,就要看大人能够活多久了。”

此言一出。

张居正眉头一蹙,神情也有一些不愈。

双眼盯着顾青。

而顾青却端正着身子,不卑不亢,更不被张居正的眼神所吓到。

因为他说的是真话,是实话。

“何以见得?”张居正幽幽地问道。

顾青回道:“大人身为帝师,又为大明内阁首辅,且以一己之力推行新政,看似一心为公、一心为国、一心为民。”

“然而,一人而为帝王师,双肩能担天下事,大人挑的担子越多、越大,新政也就成了大人一人之新政,而非朝野上下之新政。”

“古之王安石、今之张大人。”

“前车之鉴、后事之师。”

顾青的意思就很明了。

张居正以一己之力推行新政,出发点是好的,也是为国为民,但是这做法就和王安石等臣子一样。

新政一事,他自己一个人挑着。

等到他倒下了。

这个担子也会随之倒下。

也就再也没人能够挑起来了。

到时候,新政自然也就不复存在,直接人亡政息。

张居正原本就在担心这个问题,也一直在想要解决这个问题,却也在有时候会刻意回避这个问题。

现在,被一个十六岁的少年郎给直接指出来了。

那就说明。

这当真是一个大问题、大隐患。

张居正问道:“你可有应对之策?”

顾青真诚地回道:“学生才学尚浅,读书也不过四年又四个月,对于这等问题,尚无可解之法。”

尚无,并不是直接就说无解。

当然,在顾青看来,能解决这个大隐患的方法很多,可是大部分方法都是他坐在张居正这个位置上,才能实施。

毕竟,张居正是张居正,他顾青是顾青。

两个人的经历不一样,受到的教育也不同,心性、心境、三观等等都不一样。

他顾青可以毫无心理压力、心理负担地去那些事情。

张居正未必就能够做得到。

就比如,放松对小皇帝朱翊钧的约束,再来一个简政放权,让自己不会成为众矢之的。

又比如,拉拢一切可以拉拢的人,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

既然是推行新政,那就不能只是有利于百姓,稳民心确实重要,但是士绅、豪商、王公贵族等就不是大明的子民了吗?

总要让天下人都能够从中获利,又或者是让所有人感觉新政对自己是有着一定的好处的,大家都自发地维持着新政的实行,这样的新政才能一直实行下去。

就好比科举考试。

自隋朝开始创立以来,一直到现在,已经过去一千多年,还在实行。

那就说明,这个制度是能让所有人都惠利,所有人都接受的。

就好比考成法。

其实,对于皇帝而言,这个考成法是对他最有利的。

可是,万历帝感受不到。

天启的时间太短。

崇祯已经没了变法图强的心胸。

所以,顾青也只能是这么回答。

张居正深呼吸一口气,调整了一下自己的状态,又开始接着问出了下一个问题。

赋役折银的利弊。

“一条鞭法”,又称“条编法”,其主要内容有:统一役法,并部分地“摊丁入地”。

把原来的里甲、均徭、杂泛等项徭役合并为一,不再区别银差和力役,一律征银。

一般民人不再亲自出力役,官府需要的力役,则拿钱雇人应差。

向百姓征收的役银也不再像过去按照户、丁来出,而是按照丁数和地亩来出,即把丁役部分地摊到土地里征收,这就是所谓“摊丁入地。

田赋及其他土页方物一律征银。

以县为单位计算赋役数目。

赋役银由地方官直接征收,以减少各种弊病。

而顾青当初看过万历十五年之后,也在网上查询了一下一条鞭法的内容,主要思想,以及利弊。

赋役折银的办法,有利于雇役制度的发展。

在这种政策下,农民只要交纳一定的银两后即可免去劳役,并能比较容易地离开土地,进一步从事各种行业的生产活动,这使得先前的封建人身依附关系有所削弱。

这样做也比较简便,避免了贪官污吏从中巧立名目,敲诈勒索,有利于刺激农民发展农业生产的积极性。

而从土地上游离出来的农民,则为城市手工业的发展提供了相当数量的劳动力,有利于劳动力市场的形成。

一般佣工自给的工商业者和囊丰箧盈的富商,又因无田而得以免役,从而刺激了工商业的繁荣,推动了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可这也是表面上看起来的利与弊,作为顾家村出身的顾青来说,他很清楚。

很多百姓的手中并没有多少钱,可以支撑他们缴纳税银。

这个赋役折银最大的弊政之一,就是没有定下一个总额,各地收税的额度就是自己定的。

有的官员狠命地剥削,有的官员一心为民,堪堪收到那一条合格的线。

以至于税银到了国库这里,并不是很多。

这也是最终被废除的原因。

户部这边只会觉得这种新政收不上来钱,却不会想着,为什么收不来钱,又该如何完善这新政,为国库增收。

只是因为张居正的病逝,大家都一拥而上,开始迎合万历帝朱翊钧来一场清算。

张居正推行的所有新政都全部被废止了。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