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章 恐辽症(1 / 2)
李嗣源的主力大军一撤,赵思温以为是耶律德光大军杀到,立马突破唐军防线,想要和耶律德光汇合。幽州城内的赵德钧得知唐军主力撤了,也在为自己擅自撤军而后悔,说不定赵思温已经在责怪他两面三刀了。于是,见风使舵的他,得知赵思温突破了唐军防线,再次派遣幽州兵马出城,协助赵思温。赵思温深知赵德钧是随风倒的小人,可是,眼下唐军未败,想要占领幽州,还需要这样的小人在位。于是他接受了赵德钧所谓的内部不稳的理由,同意共同抵御唐军。
赵思温突破卢沟桥旁的唐军,派出不少斥候侦查,都没有发现耶律德光主力大军到来的样子,于是,在没有得到辽主撤退的命令之前,他只能坚守幽州城,决不能主动放弃一寸土地。于是,他一方面派人到喜峰口打探,一方面坚守卢沟桥,保护幽州的西南,而五万幽州兵马,则被他安置在侧翼,随时准备援助自己。赵思温知道幽州军不可靠,所以没有将守护桥头的重要任务交给他们。
一接到云州失陷的消息,李嗣源差点有些不知所措,他明白,眼下的要务就是让耶律德光驻守在云州,决不能让他威胁到太原的安危。于是李嗣源立马命令喜峰口的石敬瑭和沙彦珣,立马率兵赶到云州城下,而自己则整顿好兵马,留下五万兵马与辽军对敌,自己率领十五万大军直奔云州。李嗣源知道辽军的守城能力不强,只要他们守城,自己就有绝对的把握夺回云州,一旦耶律德光趁虚攻打太原,那就是中原的灾难。
石敬瑭也明白云州的重要性,他来不及责备沙彦珣,主动替他请罪,为他争取了立功赎罪的机会。接着,他便率领手下五万兵马和云州的五万兵马,共计十万兵马日夜兼程赶到云州城下,好在耶律德光并没有立即出击,而是选择在城内休整二日,就是这短短的两天时间,给了石敬瑭机会,也让耶律德光失去了入主中原的一次好机会。
耶律德光在东丹国时,学习了不少儒家、佛教、道教经典,这让他的汉语水平迅速提升,汉文化的精妙、深邃,仿佛一个无形的黑洞,不停地吸引着他。一有时间,耶律德光就翻看从汉地流传过来的书籍,或者和投降的汉人大臣闲谈。而汉人大臣韩延徽则成为了他亦师亦友的亲信,对于韩延徽的建议,耶律德光基本上是言听计从,可是在入住中原问题上,耶律德光并没有听从韩延徽的建议,执意要介入幽州的叛乱,他认为,契丹人不能像以往的匈奴人、突厥人一样,只做草原上的狼王,更应该成为前唐太宗那样的天可汗。因此,这次出征,韩延徽因为政见不合,没有在身边。
石敬瑭率领十万兵马来到城下,耶律德光很是兴奋,趁着石敬瑭立足未稳之际,率领十万契丹骑兵出城进攻,石敬瑭的唐军刚到,气还没喘足,就被契丹骑兵一阵猛烈攻击,再加上石敬瑭和沙彦珣两军没有做到协调一致,指挥上发生失误,致使唐军遭受重大损失。石敬瑭大败而走,耶律德光见石敬瑭服装有异,知道他是唐军高层将领,亲自率军追击。石敬瑭集合不少唐军,本想回身再战,却被契丹骑兵冲散,耶律德光也直逼石敬瑭,石敬瑭奋力拼杀,两人战了几十回合,挡他不住,只好再次拍马而逃。契丹人善骑射,好在耶律德光爱才,想要生擒石敬瑭,这才下令禁止放箭,生擒石敬瑭,这才让石敬瑭逃得性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