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会员书架
首页 >玄幻 >官场沉浮:从选调生到封疆大吏 > 第481章 集思广益

第481章 集思广益(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深入基层的大规模调研,如同一次深入肌体的精准诊断,让秦风与刘玉凤对江泉的沉疴积弊与民心所向有了更为直观和深刻的把握。堆积如山的调研笔记和亟待解决的问题清单,既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也催生了更强烈的改革动力。秦风清醒地意识到,面对如此错综复杂的局面,仅靠政府体系内部的力量和传统的决策模式,已难以应对。江泉需要新的思路、新的视角、新的智慧。必须打破围墙,汇聚众智,才能找到破解难题的金钥匙。

在市政府一次内部工作会议上,秦风提出了一个酝酿已久的构想:“我们关起门来搞规划、做决策,容易脱离实际,也容易陷入思维定式。江泉要闯出新路,必须要有‘借脑引智’的胸怀和魄力。我提议,组建一个‘江泉市发展咨询委员会’,广泛吸纳市内外、体制内外的顶尖专家、优秀企业家、行业领军人才,甚至基层一线的代表,为我们把脉问诊、出谋划策。”

这个提议,如同在平静的水面投下一块巨石。市政府秘书长余华生面露难色,谨慎地提醒:“秦市长,这个想法很有前瞻性。不过……以往类似的顾问团、智囊团,容易流于形式,变成‘花瓶’。而且,邀请这么多体制外人士参与高层决策咨询,涉及保密、职责界限等问题,是否需要慎重研究一下流程和权限?”

秦风态度坚决地摆了摆手:“正因为过去容易流于形式,我们才要做出实效!咨询委员会不是决策机构,而是‘外脑’和‘智库’,它的定位就是提供独立、专业、客观的第三方意见。我们要的不是歌功颂德,而是刺耳的忠言和管用的良方。至于保密和权限,可以制定明确的议事规则来规范。这件事,不能再按部就班地讨论了,要尽快启动!”

刘玉凤对秦风的构想表示全力支持:“我同意秦市长的意见。我们现在最缺的就是突破性的思路和前沿的资讯。特别是产业转型、科技创新、生态治理这些专业领域,必须借助顶尖专家的智慧。同时,听取基层代表和企业的声音,也能让我们的政策更接地气、更富实效。”

秦风的决心和刘玉凤的支持,促使这一创新举措迅速被提上日程。

方案既定,立即进入紧锣密鼓的筹备阶段。秦风亲自挂帅,担任咨询委员会筹备组组长,刘玉凤、张伟、王建国及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筹备组的第一次会议,就明确了委员会的定位、遴选标准和运作模式。

秦风定下调子:“委员会成员要体现‘高、专、广、实’四个字。‘高’是层次高、视野广;‘专’是专业精、有建树;‘广’是领域广、代表性强;‘实’是作风实、能建言。既要请来能仰望星空的大学者,也要有能脚踩泥土的实干家。”

筹备工作兵分几路:

刘玉凤牵头,对接省内外知名高校和科研院所,重点邀请在区域经济、绿色发展、公共管理、社会治理等领域享有盛誉的专家学者。

张伟负责,联系省工商联、行业协会及国内外有影响力的企业家,特别是绿色科技、数字经济、先进制造等领域的领军人物。

王建国负责,从基层一线遴选代表性人物,包括优秀的村支书、农业合作社带头人、社区工作者、技术工匠等。

办公厅负责制定委员会章程、议事规则和后勤保障方案。

邀请工作并非一帆风顺。有些知名学者担心沦为“政治花瓶”,起初态度犹豫;有些企业家顾虑时间投入,持观望态度。秦风亲自致电几位关键人选,坦诚沟通,阐明委员会的务实定位和自己求贤若渴的决心,最终以诚意打动了他们。

经过近一个月的紧张筹备,一份涵盖经济、社会、生态、科技、文化等多个领域的豪华专家名单初步形成。其中包括了着名经济学家、中科院院士、环保领域权威专家、知名互联网企业创始人、智能制造龙头企业董事长,以及江泉本地的种粮大户、金牌调解员等共三十余位委员。

初冬时节,江泉市迎来了难得的好天气。市委党校学术报告厅内,鲜花簇拥,气氛庄重而热烈。江泉市发展咨询委员会成立大会暨第一次全体会议在此举行。会场布置摒弃了以往主席台的居高临下,采用了圆桌会议的形式,寓意平等交流。

周海洋、秦风、刘玉凤等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悉数出席。当各位委员步入会场时,受到了热烈欢迎。这些平日只能在报纸电视上见到的权威专家和商界领袖,此刻与基层代表同坐一室,构成了江泉历史上从未有过的独特风景。

周海洋书记首先致辞,代表市委对各位委员的到来表示衷心感谢和热烈欢迎,强调了成立咨询委员会的重要意义,表达了市委市政府虚心纳谏、科学决策的决心。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