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会员书架
首页 >玄幻 >官场沉浮:从选调生到封疆大吏 > 第487章 江泉曙光初现

第487章 江泉曙光初现(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新班子的施政纲领如同宏大的蓝图,在江泉市引起了广泛的讨论与期待。然而,对于普通市民和市场主体而言,最关切的并非蓝图本身有多么宏伟,而是它能否真正落地,能否带来肉眼可见、切身可感的变化。口号喊得再响,若没有实实在在的行动和成效,终将沦为空中楼阁。幸运的是,以秦风为首的新一届政府,在经历了初期的密集调研、战略谋划和激烈博弈后,并没有停留在纸面规划上,而是以雷厉风行的姿态,推动一项项具体举措破土动工、落地生根。这些看似分散的“点”上的突破,正悄然汇聚成一股不可逆转的“势”,改变着江泉的发展生态和人们的精神面貌。

市政府政务服务中心,这个曾经被诟病为“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官僚机构象征,正在悄然发生着变化。周一上午,前来办理企业变更登记的李明华经理,带着以往积攒的“经验”和忐忑心情,提前准备好了打“持久战”的材料。然而,当他走进大厅时,却发现氛围与以往不同。引导员笑容可掬,窗口工作人员效率明显提高。更让他惊讶的是,他原本需要跑市场监管、税务、人社等多个窗口的业务,如今在一个“企业开办专窗”就全部受理了。工作人员告知他,材料齐全的话,一天之内就能办结。

“真的假的?以前没个三五天根本下不来!”李明华将信将疑。但事实胜于雄辩,下午三点,他就接到了通知,所有手续均已办妥。这种前所未有的效率,让他真切地感受到了“放管服”改革带来的便利。他兴奋地在朋友圈分享:“江泉的办事效率真的变了!为新政府点个赞!” 这样的故事,并非个例。随着“一窗受理、一日办结”模式的强力推行,以及一系列不必要的证明和环节被取消,企业和群众办事的“时间成本”和“心理成本”显着下降。虽然距离“极致服务”还有差距,但方向的转变和初步的成效,已经让长期备受诟病的行政服务口碑开始逆转。这种效率之变,是营商环境改善最直观的体现,也是新班子言出必行的第一个有力注脚。

几乎在同一时间,位于市高新区的一片规划土地上,举行了简朴而隆重的奠基仪式。这里,将是国内光伏龙头企业旭日集团投资五十亿元建设的光伏组件生产基地及技术研究院所在地。省委书记王力专门发来贺信,市委书记周海洋、市长秦风、常务副市长刘玉凤等市领导悉数出席。

仪式上,秦风没有发表长篇大论,而是代表市委市政府郑重承诺:“江泉将信守承诺,以最大的诚意、最优的服务、最高的效率,为项目建设保驾护航,确保早日建成、早日投产、早日见效!” 旭日集团的董事长在致辞中,也特别提到了被江泉新班子的务实作风、转型决心和优越区位所打动,对在江泉的发展充满信心。

这个重大项目的落地,其意义远超项目本身。它向外界释放了一个强烈的信号:江泉不再是那个守着传统产业故步自封的城市,它正以开放的心态和高效的行动,拥抱新兴产业,拥抱未来。对于本地企业而言,龙头企业的入驻带来了配套机遇和市场想象空间;对于外地投资者而言,这是一个重要的风向标,增强了他们考察、投资江泉的信心。这个项目,如同一根“定海神针”,锚定了市场对江泉未来发展的预期,也成为新班子推动产业转型决心和能力的一个标志性成果。工地上的打桩声,不仅是项目开工的号角,更是江泉经济引擎重新启动的轰鸣。

随着行政效率的提升和重大项目的引进,江泉的营商“软环境”也在悄然改变。这种改变,体现在一些细微之处。

以前,企业家们聚在一起,多是抱怨审批难、办事累、隐性成本高。如今,茶余饭后的谈资,开始转向“哪个部门服务态度变好了”、“最近又有什么新政策出台了”、“哪个朋友也打算来江泉看看项目”。一种积极、正向的舆论氛围开始形成。

市工商联组织的一次座谈会上,几位民营企业家感慨颇深。一位从事机械制造的老总说:“感觉现在的政府,是真心想帮企业解决问题。上次我们有个技术改造项目遇到规划问题,给对口部门打了个电话,第二天他们就派人来现场协调了,这在以前不敢想。”一位年轻的文创公司创始人则表示:“我们这种小公司,以前总觉得不受重视。但现在感觉机会多了,政府对创新创业的支持力度很大,各种培训、对接活动也多了起来。”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