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6章 沃土生金1(1 / 2)
雾江畔的机器轰鸣声,工业园区里的谈判签约,标志着江泉在绿色转型和新兴产业布局上迈出了坚实的步伐。然而,秦风与刘玉凤都清醒地认识到,江泉的版图上,还有一片更为广阔、也更为基础的天地——农村。没有乡村的振兴,没有农民的富裕,“收入倍增计划”就是不完整的,江泉的现代化也是不全面的。当城市的引擎加速运转时,广袤的田野也必须焕发出新的生机。
乡村振兴,是一篇大文章,涉及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等方方面面。它需要产业的支撑,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更需要民生的保障,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家园。这篇文章,需要不同的笔触共同书写。市长秦风,从全市发展全局出发,更侧重于激活乡村的经济动能;而常务副市长刘玉凤,以其一贯的细腻和务实,则将目光投向了农村养老、医疗等最贴近百姓生活的短板。两人默契配合,共同擘画江泉乡村的新图景。
春分刚过,大地回暖。秦风带着农委、商务局、文旅局的负责人,轻车简从,直奔位于江泉北部的几个农业大县。他没有选择去样板村、示范点,而是随机走进普通的村庄,深入田间地头。
在柳林村,他遇到正在大棚里忙碌的种植大户老周。老周种了十几年蔬菜,有技术,有经验,但脸上却带着愁容。“秦市长,不瞒您说,种地越来越难了。好年景菜价低,烂在地里;年景不好,产量上不去。最头疼的是卖菜难,菜贩子压价狠,自己运出去成本又高。一年到头,挣不了几个钱,还不如出去打工。”老周的话,道出了许多农民的心声。
在靠山的杏花村,村支书老王向秦风介绍,村里有百年杏树,杏花盛开时很美,杏子品质也好,但就是“养在深闺人未识”,只能低价卖给收购商,或是烂在树上。村里也想搞旅游,但缺资金、缺规划、更缺人气。
秦风一边听,一边看,一边思考。他意识到,乡村振兴,首要的是让农业有效益,让农民有钱赚。分散、小规模、抗风险能力弱、与现代市场对接不畅,是制约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关键瓶颈。必须找到一条将小农户融入现代农业发展的有效路径。
调研归来,秦风立即召开专题会议。他提出,乡村振兴的产业突破口在于“特色化、品牌化、融合化”:
“一要大力推广‘一村一品’,甚至‘一村多品’。” 他要求农委牵头,对全市乡村的特色资源进行系统摸底,因地制宜,每个村都要找准自己的优势产业,可以是特色果蔬、精品粮油、生态养殖,也可以是手工艺品、传统小吃,形成规模,做出特色。
“二要打造区域公用品牌,提升附加值。” 他指示市场监督管理局和农委,围绕具有潜力的特色农产品,如“雾江清水米”、“北山生态羊”、“柳林温室黄瓜”等,制定严格标准,统一包装、统一宣传、统一溯源,用品牌赢得市场信任。
“三要推动农旅融合,延伸产业链。” 他要求文旅局和农业部门紧密配合,选择基础好的村落,发展观光农业、体验农业、民宿经济,让“田园变公园、农产品变礼品、农房变客房”,实现“接二连三”的增值效应。
“四要全力打通电商销路,突破地域限制。” 这是秦风特别强调的一点。他要求商务局立即着手,联合大型电商平台,建立“江泉特色农产品电商服务中心”,为农民提供网店开设、运营培训、物流配送、品牌营销等一站式服务,让江泉的优质农产品能够直接面对全国消费者。
一套组合拳的思路清晰呈现。目标明确:让土地的产出更值钱,让乡村的资源变资本。
就在秦风为乡村产业谋划蓝图的同时,刘玉凤带着民政、卫健、人社部门的负责人,悄然走进了江泉南部几个偏远的乡镇。她的调研重点,不在产业,而在人,尤其是农村的留守老人、妇女和儿童。
在青石镇敬老院,刘玉凤仔细查看了老人们的居住条件、伙食标准,拉着一位八十多岁孤寡老人的手,询问生活还有哪些不便。老人激动地说:“政府好,有地方住,有饭吃,就是……就是有时候闷得慌,有个头疼脑热,去镇卫生院还得走好几里地,不方便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