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6章 沃土生金1(2 / 2)
在桃花坞村卫生室,唯一的村医向刘玉凤倒苦水:药品不全,设备简陋,只能看个头疼感冒,稍微复杂点的病就得往县里送。很多老人怕花钱、怕麻烦,小病拖成大病。
她还走访了几户留守家庭,看到年迈的爷爷奶奶带着幼小的孙子孙女,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都严重缺失。一些身体尚可的低龄老人,虽有劳动意愿,却苦于没有合适的就业门路。
眼前的一幕幕,让刘玉凤心情沉重。乡村的振兴,不仅仅是经济的振兴,更是人的振兴,是生活品质的全面提升。如果养老、医疗、托幼这些基本民生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乡村振兴就失去了温度和意义。
回到市里,刘玉凤立刻召集相关部门,研究补齐农村民生短板的方案。她的思路务实而具体:
“养老问题,要构建‘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的多层次服务体系。” 她要求民政局:一是大力发展农村互助养老,利用闲置校舍、村委会房屋等,建设日间照料中心、老年活动站;二是推广“老年饭桌”服务,解决独居、高龄老人吃饭难问题;三是鼓励社会力量兴办面向农村的普惠型养老机构;四是探索建立农村留守老人定期巡访制度。
“医疗问题,关键在提升基层服务能力。” 她要求卫健委:一是推动乡镇卫生院与县级医院建立紧密型医共体,提升诊疗水平;二是完善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配齐常用药品和基本设备;三是扩大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培养规模,充实乡村医生队伍;四是完善远程医疗系统,让农民在乡镇就能享受到县级专家的服务。
“同时,要关注留守妇女和儿童。” 她要求妇联、教育、人社部门联动,为留守妇女提供技能培训、就近就业机会;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建设,丰富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
刘玉凤的方案,没有宏大的口号,却处处着眼于解决农民最急最忧最盼的现实问题,充满了人文关怀和务实精神。
思路明确后,秦风和刘玉凤分头行动,推动各项举措落地。
秦风这边,“江泉特色农产品电商服务中心”率先挂牌成立。首批筛选的50个“一村一品”示范村开始接受系统培训,从如何拍照上传产品,到如何与客户沟通,事无巨细。同时,商务局积极对接大型物流公司,争取到了针对农产品的优惠运费政策。很快,“雾江清水米”等第一批特色产品上线销售,由于品质优良、故事性强,很快打开了销路,价格比传统收购高出近三成,农民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实惠。农旅融合项目也开始规划,几条精品乡村旅游线路初步设计完成。
刘玉凤这边,农村民生改善项目稳步推进。首批20个农村日间照料中心试点启动建设,多个乡镇卫生院与县医院建立了远程会诊系统,一批年轻的医学毕业生通过定向培养计划充实到村医岗位。虽然过程繁琐,推进中遇到资金、用地等具体困难,但在刘玉凤的持续督导下,一个个难题被逐步破解。看到家门口的医疗条件改善,村里有了老人活动的地方,村民们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几个月后,秦风再次来到柳林村。老周的大棚里,新一茬的黄瓜翠绿欲滴。不同的是,大棚里安装了物联网设备,湿度、温度、光照实现智能调控。老周兴奋地告诉秦风:“秦市长,现在不一样了!咱的黄瓜有了‘身份证’,扫码就能知道是哪天种的、用的什么肥!通过电商平台,直接卖给城里的超市和居民,价格好多了!村里还组织我们成立了合作社,统一采购农资,成本也降了。今年,我打算再扩种两个棚!”老周的脸上,洋溢着久违的自信和希望。
而在青石镇,新落成的日间照料中心里,老人们正在下棋、看电视,其乐融融。镇卫生院的远程诊疗室,一位老人正通过视频接受县医院专家的诊断,免去了奔波之苦。
看着这些点点滴滴的变化,秦风和刘玉凤倍感欣慰。他们知道,乡村振兴是一场持久战,不可能一蹴而就。但只要方向正确,脚步坚实,一步一个脚印地走下去,就一定能让沃土生金,让乡梓温暖,让江泉的乡村真正成为充满希望和活力的美好家园。这片广袤的土地,正在政策的阳光和辛勤的汗水浇灌下,孕育着更加丰饶、更加温暖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