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会员书架
首页 >玄幻 >官场沉浮:从选调生到封疆大吏 > 第488章 砥柱中流

第488章 砥柱中流(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首批举措的顺利落地,如同春风拂过冰封的江面,带来了生机与希望,也让江泉的干部群众对新班子刮目相看。然而,改革的航船一旦驶入深水区,便不可避免地会触碰水下的暗礁。当秦风和刘玉凤推动的改革逐渐触及深层利益格局时,那些曾经被发展热潮暂时掩盖的矛盾和阻力,开始悄然浮出水面。阳光下的变革欣欣向荣,水面之下,却已是暗流汹涌。一场更为复杂、更为隐蔽的较量,在新班子与旧有势力之间展开。

问题首先出现在政策执行层面。市政府关于大幅压减行政开支、严控“三公”经费的通知下发后,大多数部门能够严格执行,但少数单位却玩起了“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把戏。

市文化局上报了一份年度活动预算,金额较往年有增无减,其中一项“城市形象宣传片制作”经费高达数百万元。当财政局依据新规提出质疑时,文化局负责人振振有词:“秦市长强调要提升城市软实力,宣传片是重要载体,这笔钱省不得。” 看似理由充分,实则试图绕过紧缩政策。

更隐蔽的是,在一些项目审批和资金拨付环节,出现了莫名的“中梗阻”。某区申报的一个符合绿色产业导向的技改项目,材料齐全,论证充分,却在市发改委某个处室滞留多日,经办人员以“需要进一步研究”、“流程如此”等借口拖延不办。企业负责人多方打听,才隐约得知,是因为该项目可能影响到区内另一家与某位领导关系密切的传统企业的市场份额。

这些看似个体、偶然的现象,背后却隐约可见一种有组织的、非暴力的“软抵抗”。它们打着“按规定办事”、“对工作负责”的旗号,让改革举措在“最后一公里”减速、变形甚至搁浅。这种阻力,不像公开反对那样容易识别和应对,却更能消耗改革者的精力,侵蚀改革的成效。

紧接着,一股针对新班子,特别是针对秦风的负面舆论,开始在某些小圈子乃至网络上悄然散布。

先是有人“爆料”,称秦风大力推动雾江治理和绿色产业,是为了给自己积累政治资本,好高升调走,根本不顾江泉传统产业的死活和工人的就业。接着,又有传言说秦风与某外来投资企业关系暧昧,在项目引进中存在利益输送嫌疑。甚至还有人翻出旧账,影射秦风在之前调查赵达康案件时手段过激,排除异己。

这些谣言真假难辨,捕风捉影,却极具杀伤力。它们精准地利用了部分干部群众对改革不确定性的焦虑、对官员廉洁问题的敏感,以及固有的保守心态。虽然主流媒体一片叫好,但在一些饭局、微信群等非公开场合,这种杂音开始发酵,试图动摇人们对新班子的信任,营造一种“改革有风险、支持需谨慎”的舆论氛围。

市委宣传部长郑强敏锐地捕捉到这一动向,向周海洋和秦风做了汇报。秦风听后,冷笑一声:“看来,有人坐不住了。我们动了他们的奶酪,他们就开始泼脏水了。”周海洋则沉稳地指示:“清者自清,浊者自浊。宣传部门要主动引导,用事实说话,同时密切关注舆情,对恶意造谣者,一旦查实,坚决依法处理。”

暗流并未止于谣言。很快,一些具体的事件被有意放大,试图将新班子推向舆论的风口浪尖。

雾江生态文化长廊项目推进到关键阶段,需要征收沿江一片仓库区。其中几家仓库的业主背景复杂,要价极高,拒不配合。指挥部依法依规推进,在履行完所有法律程序后,组织了强制拆除。这本是正常的行政执法,却被某些人渲染成“暴力拆迁”、“漠视私有产权”。他们找来几家影响力不大的媒体,进行片面报道,还鼓动个别业主到省政府门口“上访”,声称“活不下去了”,给江泉市政府造成了不小的压力。

几乎同时,市环保局对一家长期超标排放的造纸厂下达了停产整治通知。这家企业是当地的纳税大户,也与一些离退休老领导关系匪浅。企业负责人不仅不整改,反而四处活动,扬言环保局的严格执法是“不顾企业死活”、“破坏营商环境”,会导致数百工人失业,影响社会稳定。他们甚至通过某些渠道,将状告到了省里,质疑江泉市“绿色发展”是“一刀切”,是“运动式执法”。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