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9章 破茧化蝶(2 / 2)
秦风又看向财政局长:“除了PPP,还有没有其他金融工具可以利用?我听说有些地方在发行绿色债券方面走在了前面。”
财政局长答道:“是的,秦市长。绿色市政债是近年来国家鼓励的方向,专门用于支持环保、节能、清洁能源等绿色项目。我们江泉的雾江治理、生态修复项目完全符合发行条件。只是……发行债券需要评级、审批,程序复杂,而且最终需要财政兜底,存在一定的偿债风险。”
“有风险,但更有机遇。”秦风果断地说,“我们不能因为怕风险就裹足不前。关键是做好项目收益测算和风险评估,把资金用在刀刃上,确保产生足够的效益覆盖成本。这件事,财政局牵头,聘请专业机构,立即启动绿色市政债发行的可行性研究和前期准备!”
会议的方向明确了:双管齐下,一方面大力推广PPP模式,吸引社会资本;另一方面积极探索发行绿色市政债,开拓长期、低成本的融资渠道。
方向确定后,一场紧锣密鼓的融资创新攻坚战迅速展开。
PPP项目攻坚组 由刘玉凤牵头。她组织相关领域专家、法律顾问和潜在投资方,开始了艰苦的谈判和方案设计。核心难点在于平衡公共利益与资本回报。社会资本要求清晰的盈利模式,而政府必须确保项目公益属性、服务质量和控制权。针对雾江长廊的配套服务设施,他们设计了“建设-运营-移交”(BOT)模式,社会资本方在特许经营期内通过运营收入回收投资并获取收益,期满后设施无偿移交政府。对于收益不确定性较大的项目,则探索“可行性缺口补助”模式,由政府给予一定补贴。谈判过程异常艰难,常常为了一个百分点收益分配或风险分担条款争到深夜。刘玉凤以其特有的耐心和细致,居中协调,反复磋商,最终成功与一家实力雄厚的国有投资集团达成了首个大型PPP项目合作协议,为长廊建设注入了巨额社会资本。
绿色债券发行工作组 则由张伟和财政局长具体负责。这是一项专业性极强的工作。他们聘请了国内顶尖的券商和律师事务所,对拟投资项目的绿色属性进行严格认证,精心编制发行方案和募集说明书,详细披露资金用途、还款来源和风险控制措施。为了获得更高的信用评级以降低融资成本,秦风亲自带队,多次赴省财政厅、发改委乃至更高层面的金融管理部门进行沟通汇报,展示江泉绿色发展的决心和项目的良好前景。经过数月的努力,江泉市绿色市政债券成功获得监管机构批准,并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公开发行。债券获得了投资者的踊跃认购,利率低于同期一般地方政府债券,为雾江治理等重大绿色项目募集到了第一笔宝贵的长期资金。
创新融资模式的成功实践,如同为江泉的发展注入了强心剂。
PPP项目的落地,不仅带来了急需的建设资金,更引入了先进的管理经验和市场机制,提升了项目的运营效率和质量。社会资本的深度参与,也对项目本身的盈利性和可持续性提出了更高要求,倒逼规划设计更加精准、运营服务更加精细。
绿色市政债的成功发行,其意义远超融资本身。它向金融市场传递了江泉坚定不移走绿色发展道路的强烈信号,提升了江泉的城市信用和形象。这笔资金专项用于绿色项目,确保了重点工程的持续推进,也吸引了更多关注ESG(环境、社会和治理)的投资机构将目光投向江泉。
更重要的是,这两种模式的探索成功,为江泉破解资金难题打开了全新的思路和空间。各部门开始主动学习研究新型投融资工具,谋划更多可吸引社会资本参与的项目。一种“不等不靠、市场运作、多元投入”的良性发展机制正在逐步形成。
资金的活水一旦打通,各项建设便加速推进。雾江畔,施工进度明显加快;老旧小区里,改造工程全面铺开;产业园内,新厂房拔地而起。江泉这艘航船,冲破了资金的浅滩,驶入了更为开阔的水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