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9章 破茧化蝶(1 / 2)
改革的车轮滚滚向前,雾江生态文化长廊的围挡之内机械轰鸣,老旧小区改造的脚手架拔地而起,绿色产业园区的地基正在夯实……一幅充满希望的图景正在江泉徐徐展开。然而,在这热火朝天的景象背后,一个巨大且现实的阴影正悄然笼罩下来——钱从哪里来?
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前所未有的民生投入、对传统产业绿色改造的补贴、吸引头部企业的政策优惠……每一项都需要真金白银的投入。尽管秦风在预算编制时已经力排众议,大幅削减了不必要的行政开支和形象工程,将资金向重点领域倾斜,但面对如此庞大的资金需求,江泉市本就并不宽裕的财政,很快便捉襟见肘。财政局长面色凝重地向秦风汇报:照目前支出进度和收入预期,市级财政资金链面临巨大压力,多个重点项目可能因资金不到位而延缓甚至停滞。
资金瓶颈,如同一道坚固的茧,束缚住了江泉振翅欲飞的翅膀。能否破茧而出,考验着新班子的智慧和魄力。
市长办公室内,气氛有些沉闷。刘玉凤、张伟、王建国以及财政、发改、住建等关键部门负责人齐聚一堂,商讨资金问题。财政局的汇报数据触目惊心:仅雾江长廊核心区建设、首批五十个老旧小区改造、以及兑现对旭日集团等龙头企业的部分政策承诺,年内资金缺口就高达数十亿元。这还不包括后续持续的投入以及教育、医疗等常规民生支出。
“秦市长,情况确实非常严峻。”财政局长推了推眼镜,语气沉重,“我们现有的财力和可动用的存量资金,远远不够。向上级争取转移支付和专项债额度,竞争激烈,额度有限。如果找不到新的资金来源,我们很多美好的规划,恐怕……”他没有说下去,但意思不言而喻。
分管城建的副市长补充道:“一些中标的企业已经开始催要工程款,如果资金不能及时到位,会影响施工进度,甚至可能引发合同纠纷。”
分管工信的张伟也面露难色:“对企业承诺的补贴和奖励如果不能兑现,会严重损害政府公信力,影响后续招商。”
压力如山,扑面而来。以往遇到这种情况,常见的做法要么是“等靠要”,向上级伸手;要么是“拖缓压”,项目暂缓、工程款拖欠。但这两种方式,都与秦风锐意改革、取信于民的施政理念背道而驰。
秦风沉默地听着,手指轻轻敲击桌面。他深知,这不是简单的财务管理问题,而是对新发展理念下投融资模式的根本性挑战。必须打破传统思维,创新融资机制。
“我们不能被旧思路困死。”秦风打破沉默,目光扫过众人,“向上争取要全力以赴,但不能作为唯一指望。拖欠更不可取,那会失信于市场。我们必须解放思想,在创新投融资模式上做文章,学会用未来的钱办今天的事,用社会的钱办公共的事。”
他转向发改委主任:“国家近年来大力推广PPP模式(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我们在污水处理、垃圾焚烧等领域有过尝试,但规模小,领域窄。下一步,能不能把范围扩大到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领域?比如,雾江长廊的某些经营性项目,像停车场、游客服务中心、部分商业街区,能否打包吸引社会资本投资建设运营?”
发改委主任眼睛一亮:“理论上可行!关键是设计好盈利模式和完善的风险分担机制,让社会资本有合理的回报预期。我们可以抓紧研究具体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