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会员书架
首页 >同人 >[大唐]武皇第一女官 > 第286章 第二步:叛乱事

第286章 第二步:叛乱事(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第286章 第二步:叛乱事

东海之上。

数艘战船扬帆而行。

“这都几天了,怎么一只海匪的船,不对,怎么连一只海匪都没看到呢?”时任安东都护府副都护的李培根放下了望远镜,颇为疑惑。

他转头以探究目光望向副将。

副将也懵懵看着他:我怎么知道,这片海域上有海匪作祟,不是都护您的私家情报吗?

但上峰问话,也不能不答,副将只好废话文学,也望向海面,煞有介事道:“是啊,怎么不见海匪的船只。”

李敬业道:“我都用望远镜看过了,都没看到,何况你这样直接看了。”

副将:……又来了,李都护又要炫耀他的望远镜了。

李敬业确实是再次跟副将显了一下他的望远镜:且说玻璃是极贵之物,要不是英国公府有钱,他靠自己的俸禄,那得好几年白干,才能给媳妇和女儿买块玻璃镜,还买不了等身大的。

李敬业还听说,那种需要‘特殊玻璃’做成的眼镜就已经是天价,更别说这种如今还难量产,极为罕见的望远镜了,可不是每个边关将领都能有的。

而他能有一架,也多亏了女儿在镇国安定公主府做官,而公主又掌玻璃事。

“没办法,孩子太争气了。”

副将:啊,对对对。

怎么说呢,常跟李都护的几个副将,对于这件事耳朵都听出茧子来了。

第一回 见到海,就多看一会儿吧。

*

姜沃望着海出神,方才师父说她是第一次看见海——其实不是的。

此生她自然是第一回 到海边,但前世,在她病得还没有那么重的时候。父母是带她和妹妹去海边看过海的。

她目光中带着怀恋看着这片海。

多么巧。

当时父母带她和妹妹去的,就是烟台蓬莱岛,如今,她到了一千多年前的被称为登州的地方。

看到了同一片海。

姜沃只觉得潮湿海风扑面而来,凝于睫上。

时隔太多年,当年游玩的细节已经模糊起来。

她与师父说了一声,就回船舱拿了个油纸包出来,准备吃点甜点心舒缓下心情。

打开油纸包,刚拿出一个巴掌大小的枣泥扇面酥,就觉得眼前一花,手里一空,同时伴随着耳畔阴风划过——

一只海鸟迅速叼走了她的点心。

啊,记忆一下子就清晰起来了!

当年她在烟台海边,就是被海鸥无情地叼走了她手里的鸡腿状面包。

这怎么回事啊!

合着你们海鸟抢劫,是有千年传统的是吧!

姜沃幽幽转头:“师父也不提醒我。”这两年总在海上飘着的李淳风,肯定知道她拿出点心来会被无情打劫。

李淳风在旁笑道:“你难得到海边来,该经历的都要经历一番。”

两人这才顺着楼梯下船,来到李淳风的书房——

有楼梯有书房不算什么。姜沃现在登上的这艘大海船,长二十丈,上载六七百人。上下分为三层,设有不同的屋舍数百间。甚至还有人在船上种菜。[2]

姜沃看到特意运上船的土壤和菜圃后,深深感慨:看,种菜是刻在我们中华民族基因里的。

而唐时的海船技术,已然是出乎姜沃意料的水准。

根据她买的那本《向着星辰大海出发——顺应时代的造船与航海》里所记,大唐的大船已然普遍用了水密隔舱,比西方早了近千年。

内陆运输船只自不必说,只说可涉海作战的战舰,从‘船上三层似堡,能载上千士兵’的楼船战舰,到灵活机动的海鹘船,甚至是专门哨探和冲锋用的走舸……大唐已经具备了十数种战船,都能自由组合形成不同海战体系了。

可以说,大唐的造船技术,几乎已经达到了这个时代生产力的巅峰。

再想有大的提升,就不是造船技术的问题,而是需要铁器冶炼等各方面工业水准的提升了。

因此,姜沃拿到指南后,便只好先从航海导航术上入手。

至于造船业的发展,估计要以十年来计量——或许有生之年,她能够看到大唐造出郑和下西洋那般远涉大洋的宝船。

她的遐思被师父打断。

李淳风关切问起:“西突厥那个叛臣,被抓回长安了吗?”

去岁六月,他刚离开长安,还未到登州,路上就听闻了西突厥攻打庭州事。

对李淳风来说,深受先帝恩典,结果先帝一过世,就反大唐甚至还屠戮大唐子民的阿史那贺鲁是十恶不赦。

于是这一年多来,李淳风一直很关注京中邸报上,关于西突厥战事的消息——

去岁六月,西突厥攻庭州,

八月圣人调兵,分南北两路攻西突厥。说是分南北两路,实则主要是北路,南路是皇帝在朝臣建议下派出的‘招抚’路,属于面子工程,以示大唐‘非不教而诛,还是给过阿史那贺鲁悔过机会的’。

北路由伊丽道行军大总管苏定方带精兵万余出发,皇帝又就近调燕然都护府兵力、属国回纥骑兵万余,均交由苏定方统帅。

十月,大军过金山。破西突厥处木昆部落,收降兵。

十二月,阿史那贺鲁率兵十万与苏定方率领的万余唐军相遇。

之后……

之后李淳风再接到邸报,就是苏定方大破敌军,灭西突厥,生擒阿史那贺鲁的捷报了。

再有就是苏大将军留在西突厥继续安顿其余诸部,燕然都护府长史萧嗣业将阿史那贺鲁绑回长安,去给先帝和陛下谢罪。

李淳风:??

十二月西突厥的战场上到底发生了什么啊!

为何战事结束的这么快?!

此时见姜沃到了,李淳风自然要问。

姜沃听师父问起,也不由坐直了身子道:“师父,这一战特别精彩……”

**

长安城。

姜宅。

已经快要三岁半的安安,不要乳娘抱着,而是自己穿过回廊,一路来到了书房。乳母也只在背后跟着。

看到熟悉身影的时候,安安的小脸儿上就有笑容:“姨父!我想听故事。”

她也知姨母不在家,出远门去了。

乳娘讲的故事不如姨母讲的,还好姨父在家!

休沐日,正在书房里整理国子监今年新生名单的崔朝,闻言搁下手里的笔。

走过来蹲下身子与安安平视:“好,安安想听什么故事?”

“想听苏大将军雪夜破敌的故事!”

这个故事,安安已经听了好几遍了,但今日还想听。

“好。”

一大一小两人隔着炕桌对坐,崔朝面前放了一杯茶,安安面前放了一杯煮过的牛乳。

哪怕姜沃不在家,崔朝也是按她要求的来带孩子。

试着把孩子当成同等的朋友,跟她交流的时候,多听一听孩子的意见。

但此刻,见小小的安安坐在对面,崔朝还是忍不住含笑:这样隔桌对坐的场景,他与皇帝有过许多次。

女儿面容肖父,如今他与安安对坐,简直像是见到一个稚子版的陛下坐在对面似的。

颇为有趣。

“姨父。”

安安小手抱着自己的杯子,边喝牛乳边等着听故事。

崔朝开始讲起来。

从苏定方过金山开始,一直讲到苏定方与阿史那贺鲁的一战。

“……苏大将军原是亲率精骑在追赶余部,然就在曳咥河叛,遇到了阿史那贺鲁的十万大军。”

“阿史那贺鲁见苏将军身边只带了万余人,就觉得……”

安安忽然冒出了一句:“优势在我!”

崔朝笑了:以往都是姜沃给安安讲故事,这不,安安都记住了许多姜沃的讥讽玩笑话。

他点头按照姜沃的语气继续讲下去:“是,阿史那贺鲁一看,十万对一万,优势在我。”

“立刻就令十万大军把苏将军的精骑团团围住,开始进攻。”

“苏将军令大军成方阵,长矛在外,于高地据守。阿史那贺鲁数次冲击,皆不能破,反倒累的自家将士死伤累累。”

“苏大将军趁此下令反击,以一万精骑追的阿史那贺鲁十万大军溃散,四面奔逃而去。”

“阿史那贺鲁逃至金牙山下,时值隆冬,天降大雪。积雪平地二尺,兼有雰晦风冽,人马难行。”

“阿史那贺鲁便觉这是上天庇佑他。如此大雪,唐军再不能赶来了。”

“于是阿史那贺鲁便在金牙山下安营扎寨,更率众出门雪中射猎去了。”[3]

崔朝讲到这,也觉得阿史那贺鲁神奇——刚被苏定方大将军撵的兔子似的,跑出去三百里地,死伤数万手下,结果安营后,竟然还有心思冒雪打猎去。

“阿史那贺鲁以为唐军必不能至,然而苏定方大将军反其道行之,顶风雪昼夜兼程,奔袭数百里,奇袭金牙山,一举破敌。”

“阿史那贺鲁再次慌忙逃窜,后至石国,终为苏大将军生擒。”

之后便是追击逃部,收拢残部。

西突厥遂灭。

“此战,大唐收西突厥马匹、牲畜四十余万。”

他讲完后,有点歉然望着安安:“是不是姨父讲的太干巴巴了。”换她来讲,每回总有些新鲜话,逗的安安前仰后合的。

安安闻言捧场:“姨父讲的也好听。”

崔朝被安慰到了。

安安又仰着脸问道:“姨父,那个阿史那贺鲁是不是快到京了?”

崔朝点头:“是,到时候献俘的时候,安安也可以去看。”他顿了顿,露出个笑容来:“正好,安安也可以去拜见祖父祖母了。”

陛下啊,真是个很记仇的性子——向来‘军凯还则饮至于庙’献俘虏都是在太庙进行的。

但这次,皇帝偏定在了昭陵献俘。

所以崔朝才对安安道,不但能去看献俘仪式,还能就在昭陵拜先帝与文德皇后。

崔朝还记得西突厥捷报送入京的那一天。

那日他正好在御前,陛下给他看了公文,口中冷笑道:“阿史那贺鲁请罪,道他深悔背父皇厚恩,才有此灭国天罚。不敢求活,只愿面昭陵而死——”

皇帝的手指一下下叩在战报上:“从前叛唐时不悔,屠戮我大唐子民时不悔,如今一被生擒,就悔上来了?”

“还想死在昭陵?”皇帝再次冷笑。

“父皇当年怀德四夷,未杀颉利可汗,朕也不会杀他阿史那贺鲁的,就让他在长安城‘好好’住着吧。”

用余生来做俘虏。

**

登州海船上。

李淳风听姜沃讲完苏定方破敌,也不由击案道:“竟是雪夜奔袭破金牙!好!”

姜沃到了初唐,若说有什么遗憾事,便是许多诗词只能在她心头激荡,她却不能说出口。

她初闻苏定方大将军,此雪夜突袭金牙的奇战,脑海中第一反应就是那首‘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3]

何等豪迈英武、焕尔触目!

李淳风闻此激昂战事,忍不住起身,在屋中走来走去。

忽然想起一事,感慨道:“

苏定方大将军,曾是李靖大将军的副将!当年……”

姜沃颔首接过:“贞观四年,李靖大将军亦是如此,于寒冬大雪夜,只率三千骑兵,昼夜奔袭三百里,直取东突厥王庭定襄城!一战破敌,活捉颉利可汗,灭东突厥!”

二十余年后,他带出来的副将,再次于雪夜破金牙,擒阿史那贺鲁,灭西突厥!

姜沃想,苏定方大将军,在决定雪夜奔袭金牙的那一刻,一定也记起了曾经的李靖大将军吧。

亦主将亦师父。

这便是大唐武魂不灭的传承!

这一日,姜沃与李淳风就在这艘大唐东境的海船之上,说着大唐西境的战事。

相距万余里,尽是大唐疆土。

**

长安城。

立政殿。

媚娘正在与皇帝一起看舆图。

西突厥灭后,大唐西边疆域大大扩了出去,自然要加设羁縻府州,原先的‘安西四镇’布置,就不再够用了。

皇帝看着眼前崭新的西域舆图:“媚娘,咱们今日不做别的,就把西境州府重设一遍!”

媚娘在旁执朱笔,预备与皇帝边说边记。

“改,安西都护府为安西大都护府。”

“增设蒙池、昆陵两都护府。”

“增设大宛都督府。”

“增设……”

*

后来,姜沃曾特意找了半日空闲,对着皇帝新制定的‘安西大都护府’的大唐边境,来对应看她的现代地图。

越对应越感慨:

唐大宛都督府——乌兹别克斯坦。

唐拔州都督府——阿富汗。

唐波斯都督府——伊朗。

……

“此去安西万里疆啊。”彼时姜沃放下了舆图,想起了白居易的诗。

但除了自豪与感慨,更生慎然警惕,因白居易这首诗的全作,写的并不是大唐的繁荣,而是安史之乱五十年后,大唐失去了这些疆土后的痛心——

“凉州陷来四十年,河陇侵将七千里。平时安西万里疆,今日边防在凤翔。缘边空屯十万卒,饱食温衣闲过日。”[4]

前路漫漫,还远未尽。

吾辈自当警钟长鸣。

**

登州。

姜沃交给师父李淳风的,不只有司农寺的育种田农与将作监的匠人。

还有两个姑娘——

一个是当年媚娘回宫后,从掖庭罪籍中带走,一直跟着她的嘉禾。

另一个亦是掖庭宫女出身,是跟在姜沃身边最久的女亲卫长吴英。

自当年,她与媚娘商议定,在掖庭设内教坊,教导宫女读书,选拔体格擅武艺者以来——

这两人,是走的最快,也算是最早符合姜沃心中‘女官’标准的。

于是这一次,姜沃将活点地图上标注的地点,交给了她们二人,让她们随师父出海,真正的去历练一二。

辞别前夜。

吴英和嘉禾,还是忍不住来寻姜沃。

嘉禾是担心在宫里的媚娘:这些年皇后身边的衣食住行,她都万般上心,她走后,皇后会不会不惯?

而吴英则记挂姜沃:若是她这个领头的女亲卫长不在,其余人护卫姜侍郎不够上心怎么办?

嘉禾是偏沉默的性子,但吴英一向是爽快的有一说一,于是她忍不住眼圈红红道:“我还是想跟着侍郎回长安!我不是怕此去海上和到爱州吃苦。只是怕我不在,您没有用着顺手的人。”

她话音刚落,就见一向待她亲近柔和的姜侍郎肃容起来。

“吴英。”

“这几年你跟在我旁边,我让你读的那些书,遇到朝廷事时告诉你的那些道理,我一日日带着教导你——不是为了让你一生跟在我的马车旁边护卫我的。”

“嘉禾,你亦如此。皇后令你去内教坊读书,后来甚至亲自教你,难道是为了让你一辈子在立政殿端茶倒水,看守库房?”

姜沃擡手,指向窗外无垠大海:“是为了让你们,走出去。”

走向独当一面。

去向星辰大海。!

序齿他为嫡幼子,父皇很疼爱,做太子的是同胞兄长。在很多年里,他只需要做一个孝顺温厚的贤王。

只是后来,一切都变了。

“人人都说弘儿像我年少之时。可我年少时是晋王,弘儿却已经做了多年的太子。”

有些话对着媚娘,李治都不能说——因弘儿是他们两人的嫡长子,若是对着媚娘说太多弘儿不足,只怕媚娘会不安多心。

对朝臣则更不能说了,毕竟他还有一位作为太子的庶长子李忠,若是表露出对太子的不满,朝野必要震荡。

也只有对着大哥说一说:“若是弘儿通学《左传》,再驳其中悖逆纲常之事,也就罢了。可这孩子看也不肯看,我……其实是有些失望的。”

旁的不说,若是把弘儿放在永徽元年,老臣遍地走,说的都是‘无违先帝之道乃孝敬’。以弘儿的性格,怕不是真就被这句话框住了。

李承干一一听着雉奴的苦恼。

忽然想起了父皇:是否每一个皇帝,都会有一样的苦恼,太子不类己?

**

遥远的蜀地黔州,皇帝与兄长说起的是太子事。

洛阳九洲湖上,媚娘与姜沃论起的则是朝臣更叠。

“代代新人换旧人。”姜沃说这句话自是感慨十足:她第一次参加大朝会,亦是贞观十七年。

她连日子都记得:七月初一。

自她上朝十八年,已经见过朝上换了代宰辅了。

先帝年间的房相、魏相、岑相;当今永徽年间的长孙太尉、褚遂良、来济韩瑗等人;再到如今朝上的杜正伦、许敬宗等人。

至今屹立不倒的,就是李??大将军了。

可见做官的智慧和长寿缺一不可——比李??会做官的,没他活得久,比他活得久的,没他会做官。

可谓是姜沃学习的好榜样。

在朝堂待久了,姜沃也想起那句话:真个是,不会有人永远掌权,但永远有人正在掌权中。

媚娘听她感慨一番,莞尔道:“下一代宰辅中,便有你了。”

船上备了酒馔,姜沃闻言就举杯:“借姐姐吉言。”

媚娘与她碰了碰杯,摇头道:“不是我的吉言,你这二十多年走来,我都是亲眼见到的。”

姜沃是从自己上朝开始算,媚娘却是连她在太史局那几年都替她记着。

*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