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41 章(1 / 2)
第 241 章
元封六年冬,乌孙使者来汉请求和亲,天子诏令细君公主远赴乌孙和亲,维护两国邦交。
昭阳殿内,细君接过诏书后,一头歪进母亲怀里大哭,她已经十八岁了,一直未曾婚嫁,虽然早就知道婚姻之事朝廷另有安排,却也没想到会是嫁去乌孙这么远。
田藜心疼女儿,抱着她安抚:“别哭,娘去求皇后,她是最疼你们这些后辈的,咱们一起想办法。”
“没有用的”,细君摇头说:“连阳乐公主都嫁去了南越,陛下是不会改变主意的。”
“可是乌孙太远了,我听说比南越还远……”
“远也要去,我本是罪臣之女,既接受了朝廷的供养,和亲便是我的命!”
自从她记事起,她便意识到她这个公主和阳乐是不同的,阳乐可以喊皇帝爹爹,而她不能,阳乐可以跟皇帝撒娇,她也不能,阳乐做错了事皇帝会凶她,会陪她玩儿,而皇帝从不凶她,更不曾抱过她,起先她也会抱怨为何没有托生在皇后的肚子里。直到懂事后得知自己的身世,她才知道自己真的和阳乐不同。
阳乐和亲南越,她虽舍不得她,心里却仍有一丝侥幸,幸好和亲的不是她,可现在才明白,连阳乐都逃不过和亲,她又怎能逃过呢?从入宫的那一刻开始,她的命运就已经注定了……
诏命已下无可更改,母女二人均无能为力,只能抱头痛哭,她们母女的缘分是皇帝和皇后撮合的,如今却又要被迫分开,不知何时才能再见。
田藜做不到像皇后那般大方,舍不得一手养大的女儿嫁去那么远,和女儿哭过一场后,还是去了一趟椒房殿,想求皇后开恩。
“这孩子命苦,自幼家破人亡,只剩她一个孤女,跟在妾身边也是体弱多病,大病小病不断,吃不了远嫁的苦”,田藜声泪俱下的恳求:“娘娘,可不可以换一个人去和亲?”
前世细君和亲乌孙后,不到五年便病故,原是多愁善感,思乡成疾的缘故,她做的那首《悲愁歌》感人至深。
卫子夫也不想让她再去遭那份罪,却无可奈何:“换谁呢?你要是能说一个更合适的人选出来,我立刻去求陛下!”
换谁呢?这话把田藜也问住了,哭也哭不出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她舍不得自己的孩子远嫁,又怎能心安理得地把别人的孩子往火坑里推呢?况且眼下宫里只有细君一个待嫁的公主,连她都不肯嫁,谁又肯嫁呢?
卫子夫扶她起来说:“我知道你舍不得,当初嫁阳乐的时候,我也一样舍不得,可她们身为公主,有她们该要承担的责任和使命,不舍得也要舍得,她们得去。”
田藜还是不肯妥协,抓着她的手说:“就没有别的办法了吗?”
一向清醒聪慧的田藜,在遇到女儿的问题时一样当局者迷,卫子夫拉着她坐下,说道:“你可知陛下为何要和亲?”
“听说是为了结交乌孙对付匈奴?”田藜回答。
卫子夫给她添了茶水:“虽说匈奴已经对汉称臣,可且鞮侯单于至今未送质子入汉,这层关系并不牢固,匈奴在西域盘踞多年,实力雄厚,若不想办法尽快瓦解,一旦等匈奴恢复国力,随时都有可能卷土重来,到时候朝廷再想剿灭匈奴可就难了。公主吃不了和亲的苦,百姓就要吃战争的苦,这是你愿意看到的?”
田藜摇头,她当然不希望打仗了,可她一样不舍得把女儿嫁去那么远,万般无奈只能抱着皇后哭。
卫子夫知道她心里的苦,劝不了就不劝了,将殿里的人都遣散出去,让她好好哭了一场。
送走了田藜,卫子夫的心情有些低沉,正想躺在软榻上让倚华给她按摩舒展,悠悠突然进得殿来。
“娘娘”,悠悠跪下来道:“我愿意代替细君公主与乌孙和亲。”
方才皇后和田姬说的话,她都听到了。
卫子夫闭着眼睛,听了这话先是愣了一会儿,随后缓缓睁开眼睛:“为什么?”
“细君公主和师中两情相悦,不应该拆散他们!”悠悠说道:“细君是宗室女,我也是,连阳乐公主都能远赴南越和亲,我们作为罪臣之后,更加责无旁贷。”
细君和师中志趣相投,二人走的很近,卫子夫早就知道,但没有横加干涉,既然乌孙王不是她的良配,那么能在和亲之前能好好去爱一个人,也不枉来这世上走一遭了。她坐起身道:“你知道和亲乌孙意味着什么吗?乌孙路途遥远,你这一去这辈子可能都回不来了。”
“我知道,我还知道大汉和乌孙语言不通,风俗习惯不同,而且乌孙王年纪已经很大了,这些我都不介意”,悠悠含泪叩首:“悠悠只有一个请求,希望陛下和娘娘可以成全细君和师中。”
既然都知道,还能这般舍己为人,这孩子懂事得让人心疼,卫子夫扶起她说:“你的请求陛下一旦允准,便再无回头路可走,你想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