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5章 神作(2 / 2)
画长约十米,宽三米,画中人物千姿百态,背景似仙宫云端,画面底部彩霞绚烂,美不胜收,轻盈如纱。
但最引人注目的,是仙宫上的人物。
不!
已不能称之为人,该谓之神了!顾浩画的就是神!
而这些神祇中,有些是已见过的二十八功臣的面容!
天幕上缓缓展开一幅巨画——画长近十米,宽三米,背景是云雾缭绕的天宫。
琼楼玉宇隐约可见,底部是绚烂的彩霞,仿佛凝聚了天地间所有的祥瑞之气;
画面中央最高处,袁泽身着白龙帝袍,袍服上的龙纹并非张牙舞爪,而是盘旋内敛。
透着一股镇守四海的雍容,周身环绕着五彩祥云,眼神威严却不失温和,正低头俯瞰下方;
他的左侧,是轻摇羽扇、笑意吟吟的诸葛明,那羽扇上隐约可见阡陌纵横,似是山河舆图;
右侧是手持玉笏、神情严肃的魏征,玉笏之上,“民为贵”三字虽小,却仿佛有千钧之重;
再往下,是身披金甲、手持长枪的秦山,枪缨如血,却系着一串小小的、百姓祈福的平安符;
穿青衣、捧书卷的王阳明,书页间似有智慧流光;
着红裙、握算筹的苏思雨,算珠拨动间仿佛能定鼎经济乾坤。
还有手托元宝、面带和善的商羊,元宝旁并非金银珠宝,而是一叠叠赈济灾民的粮票……
足足二十九人,或文或武,或官或民,姿态各异。
却都目光灼灼,望向画面下方,透着一股“共护天下”的凛然正气。
他们的目光齐刷刷地看向画卷下方,那眼神,就好像是九天之上的神仙终于看到了人间受苦的老百姓,带着悲悯、守护与坚定的决心。
所以呢,现实中的他们才会下凡到尘世来……
那画里的形象到底是他们的前世呢,还是他们后来成神的模样?
这一刻,幻想和现实好像交织在了一起,又好像完全颠倒了过来,让人都分不清他们到底是人还是神了。
或许,在顾浩的笔下,那些为国为民、功勋卓著者,本就已具备了神格。
“哇……这简直就是神来之笔啊!”
“画圣顾浩!这幅画已经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境界!哈哈哈哈!”
那些喜欢画画的人盯着光幕上的画,眼睛都放光了,激动得话都说不利索了。
更有甚者,已经开始收拾包袱,准备去京城找顾浩请教画画的技巧了,哪怕只能学得一丝皮毛,也此生无憾。
【这幅画是顾浩闭关三年才完成的大作。
当时袁泽已封了二十八位功臣,却有人说“顾浩只是个画师,没打过仗、没治过民,凭什么和功臣们并列”。
袁泽没辩解,只是把顾浩叫到御书房,给了他一堆卷宗。
里面是二十八位功臣的生平事迹、画像草图。还有各地百姓送来的感谢信,记录着他们最朴素的感激:
谢诸葛大人兴修水利,今岁丰收;谢魏大人直言敢谏,惩治贪官,还我青天;谢秦将军戍守边关,使我等安眠……
袁泽对顾浩说:“你不用画他们的功绩,就画他们‘想为百姓做什么’的样子。”】
【顾浩闭关三年,没见任何人,只是反复翻看那些卷宗,将自已代入每一位功臣的心境。
感受他们的抱负与情怀,最后才画出了这幅《二十八功臣临朝图》。
画中的功臣们,不是高高在上的神,而是带着“人间烟火气”的守护者。
诸葛明的扇子上画着农田,魏征的玉笏上刻着“民为贵”。
秦山的长枪上挂着百姓送的平安符,陈嘉庚的元宝旁放着赈灾的粮票。
而袁泽站在最高处,不是“统领”,更像“同行者”。
他的目光与功臣们交汇,透着“我们一起守护这天下”的默契。
整幅画的气势,并非凌驾众生,而是与众生共鸣。】
【这幅画完成后,袁泽直接挂在了英烈祠的正殿,对百官说:“顾浩的功劳,不是画了多少画。
是他用画笔把功臣们的初心画了下来。
让后世知道,我们大乾的功臣,是为百姓而战、为天下而忙。这功绩,不比打仗、治国小。”
后来有人质疑,袁泽就指着画中诸葛明扇子上的农田说,
“没有顾浩,后世怎么知道诸葛先生不仅会谋略。还心心念念着百姓的庄稼?
没有他的画,这些功臣的初心,就会随着时间慢慢被遗忘。
顾浩之笔,存其精神,这便是大功于千秋!”】
天幕前,那些被画入图中的功臣——无论是已崭露头角的诸葛明、魏征。
还有秦山、陈嘉庚,都盯着画中自已的模样,眼中满是震撼与感动;
那画中的自已,仿佛是他们理想中最为完美的形态,是他们毕生追求的具象化。
而大乾百姓看着画中“功臣与帝王同心”的模样,再想起古古说的“初心”二字。
不少人红了眼眶——原来那些高高在上的官员、战功赫赫的将领。
心里装着的和自已一样,都是“好好过日子”的念想。
这画,拉近了庙堂与江湖的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