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8章 文化(2 / 2)
顾浩仿佛被这番前所未闻的言论彻底震惊,猛地睁大双眼,眼中满是不可置信,随即。
那震惊化为一种前所未有的激动与明悟,握着笔的手微微颤抖起来。
他俯身深深一拜,虽没有言,但是一切尽在不言中。】
随着视频中这段话结束,大乾的许多人也惊讶了,朝野上下响起一片窃窃私语。】
这算什么功劳?!整理画技,描绘风土,也能算不世之功?
也能与战场上拼杀、朝堂上殚精竭虑相提并论?
有人震惊于昭文帝的超前眼光和宏大格局,有人则深感不满,认为这是亵渎了英烈祠的庄严,开了一个不好的先例。
尤其是那些凭军功、政绩立身的官员,脸上已露出不以为然的神色,甚至有人冷哼出声。
“荒谬!”一位老将军拂袖,“画技再好,能当饭吃?能御外侮?文明传承?说得轻巧!没有将士用命,哪来的文明可传!”
但也有文臣陷入沉思,尤其是翰林院中那些负责修史、掌管图籍的官员,似乎触摸到了某种超越眼前利益的更高价值。
【从这段鲜为人知的记载可见,】博主的声音再次响起,带着分析与感叹,【昭文帝认为,文化的传承与文明的记录,其重要性不亚于一时一地的得失。】
【若顾浩能将大乾之前的绘画技法尽数学会、整理并传承下去,避免文明出现断层,这便是泽被后世的大功一件。
而且正是他凭借自身天赋和能力所能做到之事。
顾浩呢,便真真切切照他所说的去做了。
他耗尽毕生心血,游历天下,访遍古迹民家,搜寻古画残谱,潜心研究,最终不仅自身画技通神。
更编纂出《丹青溯源》、《古法辑要》等集大成的绘画理论著作,被昭文帝特许藏于翰林院与各州府库,供人抄录学习。
最终他果然被昭文帝力排众议,封为二十八功臣之一。
这在当时引起诸多不满,甚至后来的朝代,还有人质疑顾浩入英烈祠的资格,觉得他不配与那些文武巨头并列。
,因为他们不懂,或者说不愿意承认,一个除了作画什么都不会的“匠人”,凭什么入英烈祠?
但史书明确记载的这段话,就是昭文帝的理由,也是后世逐渐认同并最终盖棺定论的关键。
时间,证明了昭文帝的眼光。】
【现在,我们不妨一同思考:在音乐、理学、书法、绘画等领域达到极高成就。
并将自身技艺系统整理、传承下来,泽被后世,究竟算不算有功于国家民族呢?】
博主的声音带着引导性,仿佛在主持一场跨越时空的辩论。
【乍看之下,许多人或许觉得这些“虚”的东西无关紧要。
因为比起名将征战得来的实实在在的疆土、能臣治理一方百姓带来的安定生活、良医治病救人积下的功德。
这些文化艺术似乎可有可无,不能当饭吃,不能御外敌。
“虚”的嘛!】
【但你再往深处思量,】博主的语气变得深沉,【哪一个伟大的朝代,能缺了这些“虚”的东西呢?
一个只有武力没有文化的国度,可能强盛一时,但能屹立不倒吗?能让人心真正归附吗?
一个没有艺术、没有美、没有精神传承的文明,还能称之为完整的文明吗?
后世评价一个朝代,难道只看它疆域多大、国库多丰,而不看它留下了多少璀璨的文化遗产吗?】
大乾境内,顿时有人被这番追问住,一时语塞,陷入沉思。
是啊,强秦猛士,二世而亡;而诗文鼎盛的唐宋,虽积弱之时常被诟病,其文化光辉却照耀千古。
但也有人嗤之以鼻,认为这是诡辩,国之根本,在于兵强马壮,仓廪充实,其他都是锦上添花,甚至可能是玩物丧志。
【更何况,】博主嘿嘿一笑,语气变得轻松而笃定,【昭文帝有句话当真说对了,顾浩留下的那些古画技法和理论。
以及他那些描绘了当时社会风貌的画作,我们后世人确实格外珍视,视若瑰宝。
它们是我们了解历史、触摸古人精神世界的重要窗口,其价值,无法用金钱衡量。
没有顾浩的整理,很多古代绘画的“密码”可能就永远失传了。】
博主半开玩笑半认真,【所以我们这些后世研究艺术史的人有时会调侃说,英烈祠所封的这二十八人。
他们的功劳大小,当代人或许只以一个朝代几十上百年的时间跨度来衡量。
但昭文帝的眼光尤为毒辣和长远,他仿佛直接看到了千年之后。
是以人类文明千年发展的长河为尺度,来考量、册封这二十八功臣的。
其格局之大,心思之深,宛如早已立于人类文明发展长河的高处往下俯瞰一般。
怎么说呢,真令人……细思极恐,又不得不服!我对他的敬佩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
这略带诙谐的总结,冲淡了先前严肃的辩论气氛,却更引人深思。
【至少我们现代大多数人,反正不觉得封顾浩为英烈祠功臣有何不妥。
如今的古画研究、鉴定、修复行业兴盛得很,每年不知多少学子报考此相关专业。
他们所学的古画技法、理论体系,追根溯源,多直接或间接源自顾浩的搜集、整理与传承。
称他是我们古画研究与创作领域的祖师爷,也毫不为过。他当得起英烈祠里的那一炷香火。】
博主最后的话语,带着不容置疑的定论意味。
天幕下,关于顾浩功绩、关于文化艺术价值的争议仍在继续。
有人若有所思,仿佛打开了一扇新的窗户;有人愤愤不平,觉得这是动摇国本之论;
也有人对那遥远的“太初盛世”和那位眼光奇特、格局宏大的“昭文帝”袁泽,产生了更为浓厚的兴趣和探究欲。
而顾浩的故事,连同他的画作,唐寅的悟道,以及昭文帝那番石破天惊的言论,已如一颗颗种子,播撒在无数人心中。
袁泽还没来得及为自已的“未来风采”多陶醉一会儿,就被现实砸晕了头——
魏征递上厚厚一摞纸:“太子殿下!关于画师之功与英烈祠规制,老臣有本要奏!
这是臣连夜写的三万言谏疏,请您过目!”
诸葛明又递上一摞:“殿下,文化传承事关重大,东宫应率先垂范,这是臣初步拟定的《东宫文化建设五年规划纲要》…”
陈嘉庚再递一摞:“殿下!老臣深受启发,这是关于设立‘大乾技艺传承基金会’的构想,需要您支持…”
赵渊提醒道:“殿下,功课…”
袁泽:“……”
看着瞬间堆满桌案的文书,他抱头哀嚎:“我就知道!装逼是要付出代价的!未来的我,你坑死我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