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碧玉初妆牵丝戏(壹)(1 / 2)
第三十七章:碧玉初妆牵丝戏(壹)
part one:农家有女初长成 才情偶入王爷耳(壹)
晋惠帝,元康年间。
天下承平已久,虽朝廷之上暗流涌动,但于河内郡温县这一方水土,却仍是炊烟袅袅,鸡犬相闻的太平光景。温县地处中原,沃野千里,一条沁水蜿蜒而过,滋养着两岸的田畴与人家。
今天的故事,便从这沁水河畔的一户寻常农家说起。
这户人家姓刘,当家的是个老实巴交的庄稼汉,人称老刘。老刘妻室早逝,膝下仅有一女,取名碧玉。名如其人,这刘碧玉虽生长于蓬门荜户,却当真如未经雕琢的璞玉一般,自有一股灵秀之气。
刘碧玉年方二八,已是出落得亭亭玉立,眉不描而黛,唇不点而朱,尤其一双明眸,清澈如山间溪流,顾盼间仿佛会说话一般,荡人心魄,惹人青睐。
若只是容貌俊俏,倒也罢了,乡野之地,清秀女子并非罕有。奇就奇在这刘碧玉的性情与喜好,与寻常农家女大相径庭。
别人家的女儿,自幼学习的便是纺纱织布、缝补刺绣、灶间厨下的一应活计,盼的是将来能嫁个踏实人家,相夫教子,操持家务。可碧玉却偏偏对这些女红针黹兴趣寥寥,反倒是对那案头书卷、笔墨纸砚,有着超乎寻常的热忱。
老刘是个鳏夫,又当爹又当娘,对这根独苗苗自是疼爱有加。见女儿不喜女红爱读书,起初也觉诧异,但转念一想,亡妻生前也是个识文断字的,或许女儿是随了母亲。
加之碧玉天性聪慧,虽无钱延请名师,但靠着邻村一位落魄老秀才偶尔指点一二,再加上自己刻苦钻研,竟也识得了许多字,读了不少书。
什么《诗经》、《楚辞》、《论语》、《史记》,但凡是能借到的竹简、帛书,她都如饥似渴地捧读。夜里无灯,便就着月光或灶膛里微弱的火光来辨认字迹;无纸无墨,便以树枝为笔,在沙地上练习字句的书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