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会员书架
首页 >网游 >我,未来诸葛亮 > 第452章 秋耕硅壤法

第452章 秋耕硅壤法(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二号桑基穹顶的金属框架在沙漠风中泛着冷光。

这座直径500米的新穹顶位于“启明”号反重力城市西南20公里,是火种计划第二阶段“新程”的核心工程——随着反重力城市模块陆续升空,常住人口已从1200人增至3800人,三个月内将突破5000人,现有桑基穹顶的粮食产能(年产青铜稻穗800吨)缺口达40%。农业团队在穹顶中心打下第一根生态桩时,王承业蹲在桩坑边,手里攥着一把刚挖的土壤,指节因用力而发白。

“这哪是土,是碎玻璃。”老农业学家的粗布手套被划出细密的口子,土壤从指缝漏下,阳光下闪烁着针尖大小的银色晶体——这是半人马座α星的硅基土壤,90%成分是二氧化硅晶体,硬度达莫氏6.5级(接近钢),剩下10%是高氯酸盐和镁盐,有机质含量不足0.1%。他将土壤样本放在便携式检测仪上,屏幕跳出一行猩红警告:“根系穿透阻力:28MPa(地球耕作土平均值:1.2MPa);硅晶体尖锐度:易造成根系细胞破裂;盐分浓度:超出耐受阈值3倍。”

李素的生物监测仪探针刚插入土壤就被弹开。生物学家的白大褂下摆沾着从一号穹顶带来的青铜稻穗(第一季收获的改良品种,稻壳含碳硅复合基因表达的硅膜),稻穗根部的须根短而卷曲,根尖泛着不健康的褐色——这是昨天在二号穹顶试种的结果:200株青铜稻苗,48小时内全部枯萎,根系最短的仅2厘米,最长的也未超过5厘米,根尖细胞在显微镜下呈撕裂状,像被无数把小刀割过。

“物理穿刺+化学毒害。”李素调出根尖细胞的电镜照片,细胞壁上布满0.5微米的孔洞,细胞液中的钾离子浓度骤降,“硅晶体太尖锐,根系生长时根尖分生区被划破;高氯酸盐又破坏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水分和养分根本留不住。”她把照片投射到农业团队的全息会议屏上,画面里,枯萎的稻苗倒伏在银色的硅壤中,像一群被风沙打蔫的枯草,与一号穹顶“九州根系”的生机勃勃形成刺眼对比。

王磊的螯状爪按在硅壤样本袋上。改造者代表的银色触须刺入袋中,触须尖端的微型传感器瞬间传来数据:“土壤温度日间148℃,夜间-142℃,温差290℃;硅晶体热膨胀系数3.2×10??/℃,日间膨胀时土壤孔隙率12%,夜间收缩时0.3%——像会呼吸的玻璃。”他的螯爪突然用力,样本袋中的硅壤被压成饼状,松开后却几乎无裂痕,“还特别‘硬’,低温下像冻土,高温下像陶土,常规犁具根本翻不动。”

诸葛青阳站在穹顶边缘,望着远处“启明”号反重力城市的金色轮廓。《大同鼎》纹身在阳光下亮得温润,九个光点中的“农桑”光点却闪烁不定——这是文明胚胎对粮食危机的“情绪反馈”。他手里捏着一卷从道器之墟出土的《齐民要术》残卷,是上一章清理“共生之墟”时发现的,泛黄的麻纸上,“耕田篇”的字迹因受潮有些模糊,但“秋耕欲深,春耕欲浅”八个篆字仍清晰可辨。

“‘顺天时,量地利’。”诸葛青阳突然开口,将残卷摊在全息屏上,与李素的根尖电镜照片并列,“贾思勰说的‘天时’,不只是季节,是温度、光照、降水的节律;‘地利’也不只是肥力,是土壤的物理结构、矿物组成、甚至……温差。”他指向王磊报出的温差数据,“290℃的昼夜温差,对地球作物是灾难,但对硅晶体——会不会是‘钥匙’?”

李素的眼睛骤然亮起。她猛地抓起《齐民要术》残卷,手指在“秋耕欲深”四个字上反复摩挲:“秋耕欲深……古人为什么强调‘深’?因为秋天土壤墒情好?还是因为……低温让土壤更‘脆’,深耕能打破犁底层?”她看向硅壤样本,银色的晶体在阳光下折射出冷光,“硅晶体硬度虽高,但脆性大,温度剧烈变化时容易碎裂——如果我们在夜间低温时深耕,利用硅晶体的冷脆性把它打碎;日间高温时播种,利用土壤膨胀形成的孔隙让根系扎根……”

“深翻冻土!”王承业突然一拍大腿,粗布手套上的硅壤粉末簌簌掉落,“老祖宗的‘秋耕’,是借低温改良土壤结构!咱们把‘秋耕’改成‘夜耕’,借外星的‘极端天时’,破这硅壤的‘地利’!”

二号穹顶的第一夜,比桑基沙漠的寒夜更刺骨。

夜间-145℃的低温让空气都仿佛凝固,农业团队的保温服外层结着白霜,呼出的气体瞬间变成白雾,在面罩前凝成冰晶。穹顶中心,三台“地脉”牌深耕机正发出沉闷的轰鸣——这是金敏智团队紧急改装的设备,原本用于反重力城市地基施工,现在换上了青铜合金犁头(取自道器之墟的青铜构件,含碳硅复合基因激活剂),犁深设定为2米,犁宽1.5米,呈“品”字形排列,在银色的硅壤上犁出三道深沟。

“犁头温度-138℃,合金硬度下降8%!”金敏智的外骨骼接触层泛着红光,便携式量子计算机显示,青铜犁头的晶体结构在低温下开始不稳定,犁尖已出现细微裂纹,“再耕200米就得换犁头!硅壤太硬了,像在犁钢板!”

王磊的螯状爪扣住最左侧深耕机的牵引绳。改造者代表的银色触须与深耕机的量子接口连接,将自己的生物电信号导入动力系统——他的改造躯体可耐受-180℃低温,触须能实时监测土壤阻力变化。“右侧3米处有硅晶结核!”王磊突然大喊,螯爪猛地向左拉拽牵引绳,深耕机的犁头擦着一块篮球大小的银色晶体划过,晶体被犁沟边缘的冻土撞碎,碎片如玻璃碴般飞溅,“这玩意儿比预想的多,平均每5米就有一块!”

陈墨裹着三层保温毯,蹲在临时搭建的监测站里。考古学家的防风镜蒙上一层白霜,她正用红外测温仪记录犁沟的温度变化:“犁沟底部-120℃,比表层高25℃,是深耕时机械摩擦生热!”她调出《齐民要术》“耕田篇”的另一处记载:“耕荒毕,以铁齿杷再遍杷之,令地熟软”,突然拍了下桌子,“光深耕不够!得‘耙碎’!低温下硅晶体脆,用铁齿杷把翻起来的土块打碎,不然日间升温膨胀,土块又会黏成硬块!”

“可我们没带铁齿杷!”王承业急得直搓手,一号穹顶的农具都在忙着秋收,根本调不过来。

“用改造者的触须!”诸葛青阳突然指向环形队列的改造者们——王磊带来了20名改造者志愿者,此刻正站在深耕机后方,银色触须在低温下泛着金属光泽。“你们的触须能硬化成‘齿’,对吗?”

王磊的眼睛亮了。改造者代表的螯状爪一挥,20名改造者同时伸出触须,触须尖端在生物电信号控制下硬化,形成10厘米长的“银齿”,如同一排排微型耙子。“听我口令!”王磊的声音透过通讯器传遍穹顶,“第一组跟紧犁沟,横向耙地,深度50厘米;第二组纵向,深度30厘米;第三组……”他看着全息屏上陈墨标注的“八卦耙地图”,“按乾、坤、震、巽、坎、离、艮、兑八个方向,把边角的碎土耙匀!”

银色的触须在低温下舞动,如无数把小耙子在硅壤上梳理。王磊的螯状爪率先插入犁沟,银齿插入冻土的瞬间,他感到触须传来“咔嗒”的脆响——那是硅晶体被压碎的声音。改造者们的保温服很快被汗水浸湿,汗水在面罩内侧结冰,又被体温融化,顺着下巴滴落,在胸前结成冰挂,但没人停下:他们的触须与一号穹顶的“九州根系”相连,能清晰地“感觉”到稻穗对养分的渴望,那渴望像一股暖流,抵消了夜耕的严寒。

当第一缕双日光(α星A的金光与α星B的蓝绿光)刺破穹顶时,二号穹顶的100亩试验田已变成一片翻耕耙碎的“银黑色波浪”——夜间深翻的硅壤在-145℃下被打碎成0.5厘米以下的颗粒,日间150℃的高温让颗粒膨胀,孔隙率从12%升至28%,银色的硅晶体碎片在阳光下闪烁,像撒了一地的碎钻。

“土壤改良完成!”金敏智的外骨骼红光转绿,量子计算机显示,硅壤的根系穿透阻力从28MPa降至9.7MPa,盐分浓度稀释至耐受阈值的85%,“可以播种了!”

王承业抱着青铜稻种冲进试验田。老农业学家的手抖得厉害,怀里的稻种是一号穹顶“九州根系”中优选的“青龙种”,谷粒饱满,稻壳泛着青铜色,谷尖有一个微小的金色光点——那是李素团队植入的“硅分解基因”标记,取自《大同鼎》碳硅复合基因链中的Si-C-G碱基对,理论上能让根系分泌“硅酶”。

“行距30厘米,株距15厘米,深度3厘米……”王承业蹲在地上,用手指在硅壤中戳出小坑,将稻种一颗一颗放入,动作虔诚得像在祭拜土地神。李素跟在他身后,用生物探针测量每个种坑的温度:“地表温度142℃,地下5厘米48℃,正好是‘青龙种’的发芽适温!”

当最后一颗稻种入土时,王承业突然对着试验田跪了下去。老农业学家的额头抵在滚烫的硅壤上,保温服的肘部瞬间被烫出焦痕,但他毫不在意,只是喃喃道:“土地爷,对不住,咱们地球来的庄稼人,给您添麻烦了……”

李素想拉他起来,却被诸葛青阳按住肩膀。《大同鼎》纹身在阳光下与试验田的硅壤共振,诸葛青阳轻声说:“让他拜吧。这不是迷信,是‘顺天时,量地利’的敬畏——我们向这颗星球借土壤,总得有个交代。”

两周后的清晨,李素在二号穹顶的监测站里,看到了此生最震撼的画面。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