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会员书架
首页 >网游 >我,未来诸葛亮 > 第452章 秋耕硅壤法

第452章 秋耕硅壤法(2 / 2)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全息投影屏上,是试验田0.5米土层的三维根系扫描图:200株“青龙种”稻苗不仅全部存活,根系还长出了惊人的分支——每株稻苗的主根垂直向下延伸至1.8米(接近深耕深度),在主根1米处,突然向八个方向长出侧根,侧根与主根的夹角分别为45°、60°、90°、135°、180°、225°、270°、315°,恰好对应八个方位,形成一个完美的“八卦”卦象结构。

“乾、坤、震、巽、坎、离、艮、兑……”陈墨的手指在全息图上颤抖,八个方向的侧根上还长出无数细小的须根,须根末端膨大如小球,球表面布满0.1微米的微孔,“这是……‘八卦根系’!跟量子计算机‘八卦’系统的卦象排列完全一致!”

更神奇的是土壤的变化。原本银色的硅壤变成了灰黑色,检测仪显示,硅晶体含量从90%降至62%,而可溶性硅离子浓度从0.2ol/L升至3.8ol/L——这意味着大量硅晶体被分解了!李素用微型吸管从根系周围的土壤中吸取一滴溶液,滴在量子光谱仪上,屏幕上立刻跳出分子结构:C?H??O?Si(硅烷醇酸)——这是一种能溶解二氧化硅的有机酸,正是根系分泌的“硅酶”!

“是碳硅复合基因的表达!”李素的声音发颤,她调出“青龙种”的基因测序图,Si-C-G碱基对果然被激活,编码合成了硅酶,“主根负责深扎,八个方向的侧根负责‘围猎’硅晶体——须根末端的小球是‘硅酶分泌囊’,分泌硅烷醇酸溶解硅晶体,再通过须根吸收可溶性硅离子!”

王承业的老花镜滑到鼻尖。老农业学家蹲在稻苗旁,小心翼翼地拨开硅壤,露出一株稻苗的根系:主根粗如筷子,侧根细如发丝,八个方向的侧根在土壤中交织成网,网眼恰好能卡住0.5-1厘米的硅晶体碎块,碎块表面覆盖着一层黏糊糊的透明粘液——正是硅酶溶液。“《齐民要术》说‘根生土中,如人有骨’,这‘八卦根系’,就是稻苗的‘八根骨头’!”他用手指轻轻触碰一根侧根,侧根竟微微收缩,像有知觉般避开他的手指,“还会‘躲’!这根系……有‘智慧’!”

王磊的螯状爪刺入根系网络。改造者代表的银色触须与须根的硅酶分泌囊连接,瞬间,无数数据涌入他的意识:侧根生长方向受硅晶体分布引导(哪里硅多就往哪里长),硅酶分泌量随硅离子浓度调节(浓度高就少分泌,浓度低就多分泌),八个方向的侧根还会“分工”——乾位(西北)侧根偏重于吸收水分,坤位(西南)偏重于固定土壤,坎位(正北)则专门分解大块硅晶结核……

“是‘八卦系统’的自主调控!”金敏智的量子计算机接入根系的生物电信号,发现根系的分支角度、硅酶分泌频率、生长速度,都与“八卦”系统的64卦运算规则一致,“主根是‘太极’,侧根是‘两仪’,须根是‘四象’,分泌囊是‘八卦’——稻苗把自己长成了一台‘生物量子计算机’!”

陈墨突然指向全息图的中心。在“八卦根系”的几何中心,主根与侧根的交汇处,有一个0.3毫米的膨大组织,组织内的细胞排列成环形,像一个微型的“藻井矩阵”(反重力城市的能量调控结构)。“这是‘根脑’!”考古学家的防风镜反射着根系的微光,“负责整合八个方向的信息,协调硅酶分泌和生长方向——就像《大同鼎》调控各系统能量输出一样!”

李素的生物监测仪突然发出轻响。她调出稻苗的生长周期数据:从播种到分蘖仅需28天,比一号穹顶的青铜稻穗缩短了12天;分蘖数平均每株12个,比地球水稻还多3个;谷粒的硅含量达8%(地球水稻平均1.2%),但蛋白质和淀粉含量未降反升——硅离子被稻苗吸收后,在细胞壁中形成硅质层,既增强了抗倒伏能力,又促进了光合作用。

“它在‘吃硅’!”李素终于明白两周前的疑惑,“硅晶体对地球作物是毒药,但对‘青龙种’,是‘营养餐’!硅酶分解硅晶体,硅离子被吸收后参与细胞壁构建和能量代谢,就像……给稻苗穿上了‘青铜铠甲’,还喂了‘能量棒’!”

王承业抓起一把灰黑色的硅壤,土壤在掌心散开,不再是之前的玻璃碴质感,而是带着湿润的黏性,里面还夹杂着细小的稻根须。老农业学家把土壤凑到鼻尖闻了闻,突然笑出声:“有土腥味了!真正的‘土腥味’!”他的眼泪掉在土壤里,瞬间被吸收,“《齐民要术》说‘地有厚薄,收有多少’,这外星的‘薄地’,被咱们的‘青龙种’,喂‘厚’了!”

二号穹顶的试验田庆功会上,王承业让人抬来了一坛“青铜酒”——用一号穹顶的青铜稻穗酿的米酒,酒坛上贴着他亲笔写的“耕读传家”四个篆字。

农业团队围坐在稻苗间,稻穗的清香混合着硅壤的土腥味,在穹顶中弥漫。李素举杯敬向《大同鼎》的方向:“第一杯,敬文明胚胎。没有碳硅复合基因,‘青龙种’长不出八卦根系。”

王磊的螯状爪与王承业的粗瓷碗碰了一下,酒液在螯爪的硅膜上凝成水珠,映出稻苗的影子:“第二杯,敬改造者的触须。夜耕那夜,我摸到硅晶体碎块,就像摸到了这颗星球的骨头——现在,骨头成了稻苗的养分。”

陈墨翻开《齐民要术》残卷,将“耕田篇”与“八卦根系”的扫描图并列:“第三杯,敬老祖宗的智慧。‘顺天时,量地利’不是死规矩,是‘活’的方法论——把地球的‘耕’,变成外星的‘读’,读出硅壤的脾气,读出稻苗的心思。”

诸葛青阳最后举杯,《大同鼎》纹身在酒坛的光晕中与稻苗的八卦根系共振:“第四杯,敬‘共生者’的未来。从《大同鼎》的能量调控,到‘启明’号的飞天托举,再到这‘八卦根系’的秋耕硅壤法,我们终于明白:文明存续的终极密码,不在概率里,不在形态里,而在‘顺天时,量地利’的敬畏里,在‘耕读传家’的传承里,在‘与万物共生’的智慧里。”

酒过三巡,王承业带着众人走到试验田边缘,那里新立了一块青铜碑,碑上刻着三行字:

“夜耕寒壤破硅晶,

日播青禾生八卦。

顺天量地,耕读传家。”

李素的生物监测仪突然“嘀”地响了一声。她低头看去,屏幕上跳出一条新数据:二号穹顶的硅壤有机质含量,从0.1%升至1.2%——是“青龙种”的根系分泌物和脱落的根毛,正在改良土壤的肥力结构。

“它在‘反哺’这颗星球。”李素轻声说,手指抚摸着一株稻苗的“八卦根系”,根系的“根脑”组织在她掌心微微跳动,像一颗小小的心脏。

王磊的螯状爪与“根脑”相贴。改造者代表的银色触须与须根的硅酶分泌囊共振,他仿佛听到无数细微的声音在合唱——那是稻苗的呼吸声,硅晶体的溶解声,土壤的心跳声,还有《大同鼎》在远处的低吟声。

诸葛青阳望着试验田的“八卦根系”在阳光下泛着金光,突然想起诸葛亮意识体的残响:“道器相融,共生为程。”原来“道”不仅是古籍里的文字,是壁画上的飞天,更是稻苗在硅壤中扎下的根,是改造者触须上的银齿,是每个“共生者”心中对土地的敬畏,对未来的笃定。

夕阳西下时,二号穹顶的稻苗在风中轻轻摇曳,“八卦根系”在土壤下舒展,像一张巨大的银色网络,将地球的农耕文明与半人马座α星的硅基土壤,紧紧连在了一起。

而远方,《大同鼎》的能量波如呼吸般起伏,与稻苗的生长频率、改造者的触须振动、反重力城市的飞天托举频率,共同奏响了文明新程的——耕读之歌。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