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49章 儿曹迷远陌,空对月轮亏(2 / 2)
他的指尖再次摩挲着玉带的龙纹,心中做出了艰难的权衡:江山社稷为重,个人情义为轻;宁可错杀,不可放过。若是谢渊真的谋逆,处死他便能保住江山;若是谢渊是被诬陷,牺牲一位大臣,换取朝堂稳定和皇权巩固,也是值得的。
魏进忠察觉到萧桓的神色变化,知道他心中已有倾向,立刻趁热打铁:“陛下,事不宜迟!谢党余孽仍在暗中活动,北元也在边境蠢蠢欲动,若再拖延,恐生不测!臣恳请陛下即刻下旨,将谢渊处死,由玄夜卫负责执行,臣愿亲自监斩,以确保万无一失!”
石崇也附和道:“陛下,臣已命内务府准备好斩刑所需的一应事宜,只要陛下下旨,即刻便可执行。而且,臣已传召京城各府县官员、边军将领,明日辰时在午门集合,观看谢渊伏法,让他们知晓谋逆的下场,从而敬畏国法,效忠陛下。”
徐靖补充道:“陛下,臣已拟好圣旨草稿,只要陛下加盖玉玺,便可昭告天下。圣旨中详细列举了谢渊的谋逆罪行,包括私挪军需、勾结北元、结党营私、妄图谋反等,证据确凿,让天下百姓皆知谢渊的真面目,从而拥护陛下的决策。”
周显则说道:“陛下,玄夜卫已在午门、诏狱、京城各城门布防,防止谢党余孽劫法场。臣已下令,凡有试图阻拦者,一律格杀勿论!陛下只需下旨,剩下的事情,臣等定会妥善处理,确保万无一失。”
四人轮番进言,步步紧逼,不给萧桓任何犹豫的余地。他们不仅准备好了圣旨草稿、斩刑事宜,还安排好了观刑人员和布防工作,显然是早有预谋,势必要在今日让萧桓下旨处死谢渊。
萧桓看着四人胸有成竹的模样,心中涌起一丝悲凉。他这个帝王,看似手握生杀大权,实则却被权臣胁迫,连处置一位大臣都无法自主。他知道,自己若是不答应,四人必然会以 “谢党作乱” 为由,发动兵变,到那时,自己不仅会失去皇权,甚至可能性命不保。
“陛下,” 魏进忠见萧桓仍未开口,再次叩首,声音带着一丝威胁,“臣等皆是为了大吴江山,为了陛下的安危。若陛下执意庇护谢渊,一旦事发,臣等虽死不足惜,但陛下和大吴江山,恐怕就……”
“住口!” 萧桓厉声打断魏进忠的话,心中的愤怒与无奈交织在一起。他知道魏进忠的言外之意,若是他不处死谢渊,四人便会坐视谢党作乱,甚至可能暗中推波助澜,让他陷入绝境。
御书房内的逼宫仍在继续,御书房外,一场无声的官官相护也在悄然进行。吏部尚书李嵩得知四人联手上奏,立刻召集了二十余名党羽官员,在朝堂外等候。这些官员皆是石崇、魏进忠的亲信,或是被他们胁迫、收买之人,他们的任务便是在萧桓下旨后,立刻上书附和,渲染处死谢渊的必要性,同时打压那些试图为谢渊辩解的官员。
户部尚书刘焕得知四人联手上奏的消息,心中焦急万分。他知道谢渊是被诬陷的,想要入宫劝谏,却被李嵩拦下。“刘大人,” 李嵩皮笑肉不笑地说道,“谢渊谋逆之罪,证据确凿,陛下正在御书房与四位大人商议处置之法。此时入宫劝谏,无异于自寻死路,还会被冠以‘包庇谢党’的罪名,连累家人。刘大人,你还是三思而后行啊。”
刘焕怒视着李嵩:“李嵩,你身为吏部尚书,不思为国选材,反而勾结奸党,诬陷忠良,你对得起陛下的信任吗?对得起太祖的祖训吗?”
李嵩冷笑一声:“刘大人,识时务者为俊杰。谢渊已是瓮中之鳖,必死无疑,你何必为了一个将死之人,搭上自己的前程和家人的性命?只要你乖乖配合,不从中作梗,日后我定会在陛
刘焕心中满是悲愤,却无可奈何。他的儿子还在镇刑司手中,若是他执意劝谏,儿子必然会遭殃。他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御书房的方向,心中默默为谢渊祈祷,希望萧桓能明辨是非,还谢渊一个清白。
与此同时,内阁首辅刘玄也得知了消息。他连夜起草了一份奏疏,列举了谢渊的功绩,指出了伪证中的破绽,恳请萧桓重审谢渊案。但他刚走到宫门口,就被玄夜卫拦下。“刘大人,” 玄夜卫千户躬身说道,“陛下正在与四位大人商议要事,任何人不得入内打扰。您的奏疏,属下会代为转交,但能否呈给陛下,还要看陛下的意思。”
刘玄知道,玄夜卫是周显的人,他们绝不会将自己的奏疏呈给萧桓。他只能无奈地返回内阁,心中满是焦虑与担忧。他知道,一旦萧桓下旨处死谢渊,大吴的朝堂便会彻底落入奸党手中,朝局将会更加黑暗,百姓将会更加苦难。
萧桓看着跪在地上的四人,又想起了御书房外的局势,心中的挣扎渐渐平息,取而代之的是一种近乎麻木的决断。他知道,自己已经没有选择,只能按照四人的意愿,下旨处死谢渊。
他缓缓开口,声音带着一丝疲惫,却不容置疑:“徐靖、石崇、魏进忠、周显,你们所奏之事,朕已知晓。谢渊私挪军需、勾结北元、结党营私、妄图谋反,证据确凿,罪该万死。”
四人闻言,心中大喜,连忙叩首:“陛下圣明!”
萧桓抬手示意他们起身,继续说道:“朕下令,将谢渊从诏狱提出,明日辰时,在午门处斩,昭告天下,以儆效尤。谢党余孽,一律从严惩处,凡参与谋逆者,凌迟处死;知情不报者,流放三千里;包庇者,诛三族。”
“臣等遵旨!” 四人齐声应道,脸上露出了得意的笑容。他们知道,这场精心策划的阴谋,终于取得了胜利,谢渊已经无力回天,他们的权势将会更加稳固。
萧桓看着四人得意的神色,心中涌起一丝莫名的寒意。他知道,自己处死谢渊,虽然暂时巩固了皇权,平息了朝堂动荡,但也开启了奸党擅权的潘多拉魔盒。日后,徐靖、石崇、魏进忠、周显四人将会更加嚣张跋扈,朝堂之上,再也无人能制衡他们,大吴的江山,恐怕会在不久的将来,陷入更大的危机。
他拿起案上的圣旨草稿,仔细看了一遍,上面详细列举了谢渊的 “罪行”,每一条都与四人呈递的伪证相互呼应。他拿起玉玺,重重地盖在圣旨上,红色的印玺如同一个沉重的烙印,印在了圣旨上,也印在了大吴王朝的历史上。
“将圣旨交由徐靖,即刻执行。” 萧桓的声音带着一丝沙哑,仿佛耗尽了所有的力气。
徐靖接过圣旨,心中狂喜,却依旧装作恭敬的模样,躬身说道:“臣遵旨!臣定会妥善处置,确保明日辰时,谢渊伏法,以慰陛下,以安江山!”
四人向萧桓再次叩首,然后起身退出御书房。走出御书房的那一刻,四人相视一笑,眼中满是得意与嚣张。他们知道,从这一刻起,大吴的朝堂将由他们掌控,谢渊的死,只是他们权力之路的开始。
御书房内,萧桓独自一人坐在龙椅上,看着案上的伪供、假账目、假密信,心中满是复杂的情绪。他拿起那封伪造的通敌密信,再次仔细查看,心中突然涌起一丝疑虑 —— 那 “云” 字的破绽,真的是谢渊刻意留下的吗?还是说,这根本就是一场精心策划的骗局?
他想要下令重审,却又想起了四人的权势,想起了御书房外的党羽,想起了谢党势力的 “庞大”,心中的疑虑又被压了下去。他知道,事已至此,木已成舟,再也无法挽回。
窗外的寒风依旧呼啸,残雪敲打窗棂,发出呜呜的声响,如同谢渊的冤魂在哭泣。萧桓站起身,走到窗边,望着窗外漆黑的夜空,心中默默说道:“谢渊,若你真是被诬陷,朕只能说,委屈你了。但为了大吴江山,为了皇权稳固,你只能成为这场权力斗争的牺牲品。”
他不知道的是,这场由伪证堆砌的构陷,不仅断送了一位忠良的性命,也动摇了大吴王朝的根基。民心因谢渊的蒙冤而离散,忠良因奸党的迫害而噤声,边军因主帅的惨死而心寒,大吴王朝,正在一步步走向衰落。
而那堆放在案上的伪供、假账目、假密信,如同一条用阴谋与鲜血编织的索命链,不仅锁住了谢渊的性命,也锁住了大吴王朝的未来。这场由群奸主导的逼宫,终究以忠良的蒙冤而告终,而大吴王朝的命运,也在这一刻,被彻底改写。
片尾
圣旨下颁,朝野震动。徐靖、石崇、魏进忠、周显四人立刻展开行动:徐靖负责提审谢渊,告知其死刑判决;石崇负责筹备斩刑事宜,布置午门刑场;魏进忠负责监斩,同时监控京城官员动向;周显则调动玄夜卫,加强京城布防,防止谢党余孽劫法场。
诏狱之中,谢渊得知自己被判处死刑,心中满是悲愤与无奈。他对着天高喊:“我谢渊一生忠君爱国,戍边护民,从未有过谋逆之心!徐靖、石崇、魏进忠、周显四人,伪造证据,诬陷忠良,他们才是大吴的奸佞,才是江山的祸害!陛下,你若杀我,必悔之晚矣!” 他的声音悲愤激昂,却无法传到萧桓的耳中。
内阁首辅刘玄得知圣旨已下,悲痛欲绝,再次上书劝谏,却被李嵩等人拦下,还被诬陷为 “谢党余孽”,贬谪至地方。户部尚书刘焕、刑部尚书周铁等人也试图为谢渊辩解,却都遭到了奸党的打压,或被停职反省,或被调离京城。
秦飞和张启得知谢渊即将被处死的消息,心急如焚。他们手中虽有一些间接证据,却不足以推翻 “铁证”,更无法撼动四人的权势。秦飞试图联系边军将领岳谦,让他率军入京,清君侧,诛奸佞,但岳谦远在边境,路途遥远,根本来不及救援。
百姓们得知谢渊即将被处死的消息,纷纷涌上街头,为谢渊鸣冤。他们自发地聚集在午门之外,手持香烛,高喊 “谢大人冤枉”,却被玄夜卫无情驱散,不少百姓甚至遭到了殴打。
次日辰时,谢渊被押赴午门刑场。他身着囚服,头发散乱,却依旧昂首挺胸,神色坚定。刑场上,百姓们的哭声、骂声、喊冤声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股悲愤的洪流。魏进忠站在监斩台上,神色得意地看着这一切,仿佛在欣赏自己的杰作。
午时三刻,刽子手举起屠刀,谢渊高声喊道:“苍天有眼,奸佞必亡!大吴江山,必遭报应!” 屠刀落下,一代忠良,就此陨落。
谢渊死后,徐靖、石崇、魏进忠、周显四人更加肆无忌惮。他们大肆清洗朝堂,铲除异己,安插亲信,掌控了朝政大权。大吴王朝的朝堂,陷入了前所未有的黑暗之中。而萧桓,虽然巩固了一时的皇权,却失去了民心,失去了忠良,最终只能在孤独与悔恨中,看着大吴王朝一步步走向衰落。
卷尾
群奸逼宫,伪证构陷,一场由权力与私欲酿成的惨剧,在大吴王朝的午门之上,以忠良的鲜血画上了句号。徐靖、石崇、魏进忠、周显四人,凭借手中的权势,以伪供为基,以假账为梁,以密信为钉,构建起一座看似坚固的构陷之塔,将忠良谢渊推向了死亡的深渊。这场逼宫,不仅是对个人生命的践踏,更是对国家律法、社会正义、政治伦理的彻底颠覆,彰显了封建专制制度下,权力异化的黑暗与残酷。
四奸的嚣张与跋扈,源于封建官僚体系的内在弊端。徐靖掌诏狱,石崇领总务,魏进忠统镇刑司,周显握玄夜卫,四人分掌司法、内廷、特务、缉捕之权,缺乏有效的权力制衡,形成了官官相护的利益共同体。他们以 “清查谢党” 为名,行铲除异己之实,将个人私欲凌驾于国家利益之上,将朝堂变成了权力斗争的角斗场。他们的行为,展现了人性的丑恶与贪婪,在权力的诱惑面前,所有的良知与道德都变得一文不值。
萧桓的优柔寡断与权力算计,是这场惨剧的催化剂。他明知谢渊的忠诚与功绩,却因忌惮谢渊的权势,因被四奸的伪证所迷惑,因害怕朝堂动荡,最终选择牺牲忠良,巩固皇权。他的决策,看似是为了江山社稷,实则是封建帝王自私自利的权力本能。他忘记了太祖萧武 “亲贤臣,远小人” 的祖训,忘记了永熙帝 “司法清明” 的遗训,将帝王的权力凌驾于正义与公道之上,最终不仅断送了忠良的性命,也动摇了大吴王朝的统治根基。
忠良的蒙冤与百姓的悲愤,是对这场阴谋最有力的控诉。谢渊戍边多年,护国安民,清廉自守,深得民心;他的蒙冤,让百姓们看清了奸党的丑恶嘴脸,也让他们对王朝的统治失去了信心。百姓们自发地为谢渊鸣冤,却遭到了无情的镇压,这进一步加剧了民心的离散。而刘玄、刘焕、周铁等忠良官员的抗争,虽然未能挽救谢渊的性命,却以自己的行动,彰显了中华民族的忠良气节,他们的坚守,如黑暗中的一束光,照亮了封建官场的浊流。
这场群奸逼宫的惨剧,不仅是大吴王朝历史上的一段黑暗插曲,更是整个封建时代的一个缩影。它揭示了封建专制制度的致命缺陷:权力缺乏有效的监督与制约,容易导致权臣结党、奸佞擅权;司法沦为权力斗争的工具,公平正义无从谈起;帝王的个人意志,往往会决定国家的命运与百姓的生死。同时,它也证明了一个真理:民心是立国之本,忠良是治国之基,若君主昏聩,奸佞当道,残害忠良,离散民心,再强大的王朝,也终将走向衰落与灭亡。
大吴王朝的兴衰早已成为过往,但这场惨剧所传递的启示,却永远不会过时。它提醒着我们,必须建立健全的权力监督机制,防止权力的滥用与异化;必须坚守司法公正,让正义成为社会的底线;必须重视民心向背,让官员真正为人民服务。唯有如此,才能避免重蹈历史的覆辙,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这,便是这段黑暗历史留给我们的最深刻的教训,也是穿越千年的真理与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