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1章 大纲101(2 / 2)
在加工端,企业引进了“智能分拣设备”,解决了传统手工分拣效率低、标准不一的问题。新鲜采摘的槐花运到车间后,会先通过“视觉识别系统”——设备上的摄像头能精准分辨槐花的大小、颜色、完整度,还能检测出混入其中的杂质,然后通过机械臂进行分拣,把符合标准的槐花分成“特级”“一级”“二级”,不符合标准的槐花则会单独分拣出来,用于制作槐花肥料或槐花纤维。以前20个工人一天才能分拣5吨槐花,现在智能设备一天能分拣20吨,效率提高了4倍,分拣标准也更统一。而且,设备还会把每一批槐花的分拣数据记录下来,上传到“产品溯源系统”,消费者扫描产品包装上的二维码,就能看到槐花的分拣时间、等级标准,吃得更放心。
在销售端,团队打造了“私域流量运营体系”,通过微信公众号、企业微信、社群等渠道,与消费者建立紧密联系。企业会在公众号上推送槐花种植故事、养生知识、新品资讯,还会定期举办“线上互动活动”,比如“槐花食谱征集”“晒出你的槐花生活”,参与活动的消费者有机会获得槐花茶、槐花糕点等礼品;工作人员会把购买过产品的消费者添加到企业微信,根据消费者的喜好推荐产品,比如给喜欢养生的消费者推荐槐花速溶茶粉,给喜欢零食的消费者推荐槐花益生菌软糖;社群里还会定期组织“老用户品鉴会”,提前让老用户试用新品,收集反馈意见,用于优化产品。去年年底,企业推出“槐花年货礼盒”前,先在社群里邀请1000名老用户试用,根据老用户提出的“礼盒分量太轻”“品种不够丰富”等意见,调整了礼盒的规格和内容,礼盒正式上市后,短短一个月就售出5万盒,成为年货市场的“黑马”。
传承与创新从来不是“对立面”,而是“相辅相成”。在“槐香”,老匠人坚守手工制茶技艺,年轻人用数字技术优化流程;老品牌守住“天然、诚信”的初心,新团队用创新产品吸引年轻消费者。有一次,“非遗传承工作室”的老周和“创新研发中心”的李阳因为“制茶工艺”产生了分歧——李阳建议在手工制茶的“烘干”环节,采用低温烘干设备,既能提高效率,又能更好地保留槐花的营养,老周却不同意,他觉得“手工烘干靠的是经验,能把握火候的细微变化,设备烘干没有‘匠心味’”。两人争执不下,便找鱼灼音评理。鱼灼音没有直接下结论,而是让他们做了一次“对比实验”:老周用手工烘干槐花,李阳用低温烘干设备烘干槐花,然后邀请消费者和农户品尝、评价。结果显示,两种方式烘干的槐花在香气、口感上相差不大,而设备烘干的槐花在营养保留上更有优势,效率也更高。最后,鱼灼音说:“匠心不是‘守旧’,是守住技艺的核心;创新不是‘丢根’,是为技艺添新活力。我们可以把两者结合起来,手工炒花、揉花,保留技艺的精髓,再用设备烘干,提高效率和品质,这样既传承了匠心,又跟上了时代。”
从那以后,老周和李阳经常一起研究“传统技艺+现代技术”的融合方式,老周把手工制茶的经验分享给李阳,李阳用技术手段把经验转化为标准,比如把“炒花火候”转化为具体的温度、时间数据,让技艺传承更有章可循。现在,“槐香”的手工制茶车间里,既能看到老匠人熟练炒花的身影,也能看到年轻技术员操作设备的场景,传统与现代交织,成了车间里最特别的风景。
鱼灼音看着公司里的年轻人渐渐成长,看着老技艺焕发新活力,心里满是欣慰。有一次,他和小林在公司的“槐花园”里散步,看着满树的槐花,说:“小林,爷爷老了,以后‘槐香’就靠你们年轻人了。记住,不管怎么创新,都不能丢了‘匠心’和‘初心’,这是‘槐香’的根,根扎得深,树才能长得高、长得壮。”小林握着爷爷的手,坚定地说:“爷爷,您放心,我们一定会守住根、闯新路,让‘槐香’的名字,一代一代传下去。”
责任担当:以“槐香”之力绘就民生暖卷
在鱼灼音的企业哲学里,“企业不是孤立存在的,是社会的一份子,既要赚钱,更要承担责任”。从带领农户种槐树脱贫,到推动绿色发展守护生态,再到产业链共荣带动更多人增收,“槐香”的每一步发展,都离不开“责任”二字。风暴过后,鱼灼音更是把“社会责任”融入企业发展的血脉,不仅关注产业链上下游的伙伴,还把温暖延伸到更广阔的领域,用“槐香”之力,绘就了一幅民生暖卷。
“槐香”的责任,首先体现在“助力乡村振兴”上。这些年,企业在全国28个槐花产区建立种植基地,不仅带动5000多户农户增收,还积极参与当地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乡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在甘肃定西的“槐花种植扶贫基地”,企业不仅帮农户种槐树,还出资修建了3条灌溉水渠、2条乡村公路。以前,当地农户灌溉槐花要靠人工挑水,来回要走好几里路,水渠修好后,水直接流到槐树林边,农户再也不用辛苦挑水;以前,乡村公路坑坑洼洼,新鲜的槐花运不出去,只能烂在地里,公路修好后,货车能直接开到基地门口,槐花采摘后当天就能运到加工车间,保证了新鲜度。当地村支书说:“‘槐香’不仅给我们带来了‘致富树’,还帮我们修了‘幸福渠’‘小康路’,现在村里的日子越来越有盼头了。”
除了基础设施建设,企业还注重“乡村人才培养”,因为鱼灼音知道,乡村要振兴,关键在人。企业与农业院校合作,在河北邢台、山东临沂等产区设立“乡村种植人才培训班”,邀请农业专家、企业技术人员授课,内容包括有机种植技术、智慧种植方法、农产品营销技巧等,培训费用全部由企业承担,农户免费参加。培训班还实行“理论+实践”的教学模式,学员在课堂上学完理论知识后,会到企业的种植基地实操,由技术人员现场指导。3年来,企业累计培训乡村种植人才800多人,其中有200多人成了当地的“种植能手”,不仅自己种槐花增收,还带动周边农户一起发展。在河北邢台,农户小王参加培训班后,学会了智能种植技术,还掌握了槐花病虫害防治的窍门,他不仅把自己的10亩槐树林打理得井井有条,还主动帮村里其他农户解决种植难题,大家都称他为“槐花专家”。小王说:“‘槐香’给了我学习的机会,让我从‘只会种庄稼的农民’变成了‘懂技术的能手’,我也要帮更多人一起致富。”
“槐香”的责任,还体现在“关爱特殊群体”上。企业专门设立了“槐香公益基金”,每年从利润中拿出5%注入基金,用于帮扶留守儿童、空巢老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在河南洛阳的槐花产区,企业了解到当地有30多名留守儿童,父母在外打工,跟着爷爷奶奶生活,不仅缺乏陪伴,还面临“放学没人管、作业没人教”的问题,便出资在村里建立了“槐花留守儿童之家”,聘请2名退休教师担任“爱心辅导员”,负责辅导孩子们写作业,还会组织孩子们开展读书、画画、手工等活动;逢年过节,企业工作人员还会带着槐花茶、槐花糕点、书籍、文具等礼品来看望孩子们,陪孩子们一起过节。10岁的小雨是留守儿童,以前放学回家后只能自己写作业,遇到不会的题也没人问,自从有了“留守儿童之家”,她每天放学都会去那里写作业,遇到难题就问辅导员,还认识了很多小伙伴。小雨说:“在‘槐花之家’,我有人教作业,还有人陪我玩,就像有了第二个家一样。”
对于产区的空巢老人,企业会定期组织“爱心慰问”活动,工作人员和志愿者会上门看望老人,帮老人打扫卫生、洗衣服、检查身体,还会给老人送米、面、油和槐花茶等生活物资。在山东临沂的一个村子里,82岁的张奶奶独自生活,子女都在外地,企业工作人员每个月都会来看望她,帮她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有一次,张奶奶感冒了,工作人员得知后,立刻带着感冒药上门,还帮张奶奶熬了粥。张奶奶说:“‘槐香’的孩子就像我的亲人一样,经常来看我、照顾我,让我心里暖暖的。”
针对残疾人就业难的问题,企业还在加工车间设立了“残疾人就业岗”,根据残疾人的身体状况,安排分拣槐花、包装产品等力所能及的工作,工资待遇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