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5章 大纲三(1 / 2)
鱼灼音:领航时代浪潮,铸就企业传奇(续)
匠心守正:以“慢功夫”筑牢企业发展根基(续)
当破解版假货再次冲击市场时,“槐香”的会议室里,气氛比上次发现假货时更显凝重。桌上整齐摆放着三盒“槐韵礼盒”,左边两盒是刚从市场上追回的仿冒品,右边一盒是正品,若不借助专业工具,连跟着鱼灼音多年的老员工都难以分辨——仿冒品的木质盒身虽仍用杂木,但表面涂了一层仿胡桃木的木纹漆,远看与正品纹理相差无几;隐藏在槐花雕刻里的激光防伪码,用普通紫外线灯照射时,竟也能显现出模糊的编码,扫描二维码后,跳转的页面更是仿造“槐香”官方查询页制作,输入编码后甚至能显示虚假的“生产信息”。
“这些造假的不是小打小闹,是盯着咱们的防伪技术死磕。”市场部负责人攥着手中的假货查询报告,语气里满是无奈,“昨天有个老客户跟我说,他特意按咱们教的方法查了防伪,显示‘正品’才买的,结果拆开后发现槐花茶有霉味,以为咱们偷偷降了品质,当场就说以后不合作了,我好说歹说才劝住,让他把礼盒寄回来检测。”
技术部负责人也皱着眉补充:“我们拆解了假货的防伪码,他们应该是通过爬虫技术获取了咱们早期几批礼盒的编码信息,然后制作了假的查询系统,激光码则是用廉价的激光打印机印上去的,虽然细节不如正品清晰,但普通消费者根本看不出来。现在再靠单一的技术防伪,已经挡不住他们了。”
鱼灼音拿起正品礼盒,手指轻轻抚过槐花茶雕刻的纹路,又对比着摸了摸假货的纹路——假货的纹路是机器批量压制的,触感光滑却生硬,少了陈师傅手工雕刻的细微凹凸感。他沉默了片刻,突然开口:“造假的能仿咱们的防伪码、仿包装外观,却仿不了咱们的‘匠心细节’,更仿不了‘槐香’的人。这次咱们不只是升级防伪技术,还要把‘人’和‘细节’变成最难仿的‘活防伪’。”
这话让在场的人都愣了愣,鱼灼音接着解释:“之前的防伪,靠的是技术,技术能被破解;但手工做的细节、老匠人的印记、消费者能摸到的温度,这些是机器和造假者学不来的。咱们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升级技术防伪,让他们难仿;二是打造手工防伪标识,让他们仿不了;三是联动消费者和农户,建‘全民打假’的网,让假货无处藏。”
会议结束后,各部门立刻行动起来。技术部牵头对接了国内顶尖的防伪技术公司,经过一周的反复沟通,确定了“三重动态防伪”方案——在原有二维码+激光雕刻的基础上,新增“温变油墨防伪”和“芯片防伪”。温变油墨被印在木质盒身的“槐香”logo上,常温下是深棕色,用手触摸3秒后,会变成浅金色,温度降下来又恢复原色,这种油墨的配方是定制的,造假者很难获取;芯片防伪则是将一枚指甲盖大小的芯片,嵌入木质盒身的槐花雕刻底部,芯片里存储着每盒礼盒独一无二的动态信息,消费者需要下载“槐香”官方App,用App扫描芯片,才能看到实时更新的“生产溯源视频”——从胡桃木采购时的质检画面,到陈师傅雕刻时的特写,再到老周炒茶、王阿姨拌馅的过程,每一段视频都带有时间戳,无法被篡改。
技术升级的同时,鱼灼音找到了陈师傅和老周,跟他们商量打造“手工防伪标识”的事。陈师傅听完后,琢磨了两天,提出在每盒礼盒的槐花茶雕刻角落,刻上一个极小的“槐”字印章——这个“槐”字是陈师傅的独家写法,左边的“木”字旁最后一笔是圆钩,右边的“鬼”字竖弯钩处有一个细微的缺口,而且每个“槐”字的大小、笔画力度都不一样,就像人的指纹,独一无二。“我每天雕刻时,顺手就刻上这个小印章,位置不固定,有的在花瓣根部,有的在花柄旁边,不仔细找根本发现不了,造假的就算知道有印章,也刻不出这个劲儿来。”陈师傅说着,拿起刻刀,在一块胡桃木片上演示,不到10秒,一个米粒大小的“槐”字就刻好了,对着阳光看,笔画间的细节清晰可见。
老周则提出,在每罐“听槐雪”槐花茶的封口处,贴上一张手工盖的红章——章面是老周自己设计的,中间是“听槐雪”三个字,周围环绕着五片槐花图案,每一张红章都是老周用朱砂手工盖上去的,盖印时的力度、朱砂的多少都有差异,有的章颜色深一些,有的边缘会有细微的朱砂晕染。“我炒了38年茶,盖章的手艺虽然不算什么,但每一张章都带着我的劲儿,机器盖的章整整齐齐,没有这个味道。”老周边说边拿出一张棉纸,蘸了点朱砂,轻轻一盖,一个鲜活的红章就出现了。
就这样,“槐韵礼盒”有了“技术+手工”双重防伪屏障,但鱼灼音知道,光靠企业自己打假还不够,必须让消费者和农户也参与进来,形成“全民打假”的合力。他让市场部制作了“真假礼盒辨别手册”,手册里不仅有防伪码查询、温变油墨、手工印章的辨别方法,还特意标注了“细节辨别要点”——正品胡桃木盒身有天然木香,遇水后纹理会更清晰,而假货的木纹漆遇水会掉色;正品“听槐雪”槐花茶冲泡后,花瓣舒展呈淡黄色,茶汤清澈,而假货要么颜色发黑,要么茶汤浑浊;甚至连礼盒里的“槐花手札”,正品宣纸摸起来有粗糙的纤维感,而假货用的是普通纸张,手感光滑。
为了让更多人掌握辨别方法,鱼灼音还在“槐香”官方App和公众号上,推出了“匠心辨真假”系列短视频,由陈师傅、老周和王阿姨亲自出镜——陈师傅拿着正品和假货,教大家找雕刻角落的“槐”字印章;老周对比真假“听槐雪”的冲泡效果,讲解手工炒茶和机器制茶的区别;王阿姨则展示正品和假货“槐风酥”的馅料,正品馅料里能看到完整的槐花蕊,而假货里全是碎渣。短视频上线后,不到三天,播放量就突破了500万,很多消费者在评论区留言:“原来辨别真假这么简单,以前都没注意这些细节”“跟着陈师傅找小印章,真的很有成就感,以后买礼盒再也不怕被骗了”。
针对农户,鱼灼音召开了种植基地农户大会,跟大家说:“现在市场上有假货,不仅坑消费者,也断咱们的财路——要是消费者买了假货,以为‘槐香’的产品不好,以后不买了,咱们种的槐花再好,也卖不出去。”他给每户农户都发了“辨别手册”,还请市场部的员工现场演示辨别方法,同时推出了“农户打假奖励机制”——农户要是在当地市场发现假冒“槐韵礼盒”,只要拍下照片、记录下销售地点,反馈给“槐香”打假维权小组,一经核实,就能获得200元到1000元不等的奖励;要是能协助监管部门找到造假窝点,奖励更是提高到5000元。
甘肃定西的农户老李,以前总想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但这次听完鱼灼音的话,也主动加入了打假的队伍。有一天,老李去县城赶集,看到一个路边摊在卖“槐韵礼盒”,价格比正品低了三分之二,他想起手册里的辨别方法,假装要买,拿起礼盒摸了摸——盒身没有天然木香,反而有一股油漆味,logo用手摸了半天也没变颜色,他立刻用手机拍下了摊位照片和礼盒细节,然后偷偷给“槐香”打假维权小组打了电话。
维权小组接到电话后,立刻联合当地市场监管部门赶了过去。经过检测,路边摊的“槐韵礼盒”全是假货,里面的槐花茶甚至是用过期的菊花和槐花碎混合而成的。执法人员当场没收了所有假货,还顺着摊主的线索,找到了一个隐藏在县城郊区的假货仓库,缴获了1000多盒未售出的假冒“槐韵礼盒”。事后,鱼灼音按照奖励机制,给老李发了500元奖金,还在农户大会上表扬了他。“以前觉得打假是企业的事,跟咱们没关系,现在才知道,咱们也能为‘槐香’出份力,既能帮消费者避坑,还能拿奖金,真是一举两得。”老李拿着奖金,笑得合不拢嘴,其他农户也纷纷表示,以后会多留意市场上的假货,主动反馈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