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会员书架
首页 >同人 >七零军嫂,挺着孕肚搞科研 > 第336章 大纲四

第336章 大纲四(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匠心守正:以“慢功夫”筑牢企业发展根基(续)

小郑的炒茶围裙上,早已浸满了洗不掉的槐花香。那天清晨五点,天刚蒙蒙亮,临沂基地的制茶坊就飘起了轻烟,老周像往常一样提前生好火,小郑则蹲在一旁,仔细筛选着刚从基地采摘来的槐花——按照“槐香”的标准,只能留半开的槐蕊,花瓣全展的太老,花苞未开的太嫩,都要挑出来。“你看这朵,花瓣已经散了三分之一,看着新鲜,其实炒出来会发苦。”老周拿起一朵槐花,递到小郑面前,指尖还带着灶火的温度。小郑赶紧把那朵槐花放进“淘汰篮”,又凑过去跟老周学看火候:“周师傅,今天的火好像比昨天旺一点?”

老周笑了笑,伸手摸了摸锅底:“算你有点眼力见,今早湿度大,火得旺一点才能把槐花的水汽锁住。”说着,他把筛选好的槐花倒进热锅,手腕一翻,槐花在锅里打着转,发出“沙沙”的轻响。小郑站在旁边,紧盯着老周的动作,手指还在空气中跟着比划。等老周炒到“槐香初散”的阶段,他把锅铲递给小郑:“你来试试,记住,要贴着锅底翻,别让槐花粘在上面。”

小郑接过锅铲,刚一用力,就觉得手臂像灌了铅一样沉——之前空锅练习时,他觉得动作简单,可真到炒带水汽的槐花,才知道老周说的“靠手劲控火候”不是空话。没翻几下,就有几朵槐花粘在了锅底,老周赶紧接过锅铲,快速把粘底的槐花挑出来,又手把手纠正小郑的姿势:“手腕要灵活点,别用胳膊硬扛,你看,这样顺着锅沿转,既省劲又能炒均匀。”

小郑跟着老周的力道慢慢练,汗水顺着额头往下淌,滴在锅里,瞬间就蒸发了。等到这锅槐花炒好,他的后背已经全湿了,手臂更是酸得抬不起来。老周拿起一把炒好的槐花,放在鼻尖闻了闻,又递给小郑:“比上次强多了,槐香没跑,就是火候差了点,最后阶段火没压下去,有点发脆。”小郑接过槐花,轻轻捏了捏,果然比老周炒的更易碎,他把槐花小心收好,在笔记本上写下“7点炒槐花,湿度60%,火候后期需压火,避免发脆”,字里行间全是认真。

跟制茶坊的烟火气不同,木雕坊里总是安安静静的,只有刻刀划过胡桃木的“咯吱”声。陈师傅坐在靠窗的位置,手里拿着学员小苏的作品——那是一块雕刻着槐花的木牌,花瓣的弧度已经有了模样,可花柄处却断了。“你看你,刻花柄的时候又急了。”陈师傅把木牌放在桌上,拿起刻刀,在另一块木片上演示,“花柄细,力度要像捏着蚂蚁似的,一点一点往下刻,你倒好,一下就用了全力,不断才怪。”

小苏红着脸,挠了挠头:“陈师傅,我总想着快点刻好,跟您的作品看齐,结果越急越出错。”她之前是做平面设计的,每天对着电脑赶方案,习惯了“快节奏”,刚来木雕班的时候,连拿刻刀都觉得别扭,更别说“慢下来”刻细节了。有一次,她为了赶在下班前刻好一块木牌,连午饭都没吃,结果刻出来的槐花,花瓣全是直愣愣的,被陈师傅当着全班学员的面批评:“木雕是‘慢功夫’,你连饭都顾不上吃,哪有心思跟木头‘说话’?木头有脾气,你急它就‘断’,你慢它才肯给你出好模样。”

从那以后,小苏就学着“慢下来”——每天早上先摸半小时胡桃木,感受木材的纹理;刻每一笔之前,都会先在纸上画十几遍;刻累了就停下来,看看窗外的槐花树,琢磨花瓣的形态。这天下午,她拿着重新刻好的木牌,走到陈师傅面前:“陈师傅,您再看看,这次我没急,慢慢刻的。”陈师傅接过木牌,手指轻轻抚过花瓣的纹路,又找到了角落的“槐”字印章——这次的“槐”字,左边“木”字旁的圆钩很圆润,右边“鬼”字的缺口也找对了位置,虽然力度还比不上陈师傅,但已经有了“手工的温度”。“不错,这才是用心刻的。”陈师傅点了点头,从抽屉里拿出一把小巧的刻刀,递给小苏,“这是我年轻时候用的第一把刻刀,现在给你,记住,刻木雕不是刻模样,是刻心意。”

点心坊里,则总是飘着甜丝丝的槐花香。王阿姨正围着围裙,看着学员小吕拌槐花馅。小吕拿着勺子,把槐花和面粉往一起搅,结果越搅越稀,根本不成团。“你看你,又把顺序搞反了。”王阿姨走过去,接过勺子,先把面粉倒进盆里,再一点点加槐花,“得先放面粉打底,再拌槐花,不然槐花的水汽都把面粉泡软了,怎么成团?”

小吕是个95后,从小就爱吃点心,之前在甜品店做过学徒,总想着“创新”,刚来点心班的时候,就想在槐风酥里加奶油,结果被王阿姨拒绝了:“‘槐风酥’的魂是槐花香,你加了奶油,就把槐香盖没了,那不是‘槐风酥’,是你的‘奶油酥’。”那时候小吕还不服气,偷偷做了几个加奶油的槐风酥,结果尝了一口,全是奶油的甜腻,根本尝不到槐花的清香,这才明白王阿姨说的“守正”是什么意思。

现在的小吕,早已收起了“创新”的心思,跟着王阿姨踏踏实实地学——王阿姨说“拌馅要顺时针搅”,她就绝不逆时针;王阿姨说“烤箱温度要设180度”,她就绝不调185度。这天,她按照王阿姨的方法,终于拌好了一盆槐花馅,捏起一小团,放进嘴里尝了尝,清甜的槐花香在嘴里散开,跟王阿姨拌的几乎没差。“王阿姨,您尝尝,这次成了!”小吕兴奋地把馅递到王阿姨嘴边,眼睛亮晶晶的。王阿姨咬了一口,笑着说:“不错不错,有那味儿了,再练练包酥,就能独立做槐风酥了。”

就在“槐香匠心学院”的学员们稳步成长时,鱼灼音收到了一个好消息——定西基地的老李,带着当地农户种的槐花,在“全国农产品品质大赛”上拿了金奖。消息传回来那天,四个种植基地的农户都炸了锅,定西基地的农户更是特意杀了一只自己养的鸡,摆了几桌简单的宴席,还特意给鱼灼音和“匠心学院”的导师们打了视频电话。

视频里,老李手里举着金奖证书,笑得眼睛都眯成了一条线:“鱼总,陈师傅,老周,咱们的槐花拿金奖了!评委说,咱们的槐花槐蕊饱满,没杂质,比其他地方的槐花香多了!”旁边的农户们也跟着起哄:“都是鱼总给咱们定的好标准,还有老李的技术指导,不然咱们哪能拿金奖啊!”

鱼灼音看着视频里热闹的场景,心里也暖暖的:“这不是我一个人的功劳,是咱们所有农户一起努力的结果。金奖拿到了,咱们的槐花名气就更大了,以后收购价格还能再提一提,让大家多赚点钱!”挂了视频,鱼灼音立刻跟市场部商量,要把“金奖槐花”的标识印在“槐韵礼盒”上,还特意制作了“金奖槐花溯源卡”,卡片上印着老李和农户们采摘槐花的照片,还有每批槐花的种植、采摘时间,让消费者能清楚知道,自己买的“槐韵礼盒”,用的是金奖品质的槐花。

可没等“金奖槐花”礼盒正式上线,新的问题又出现了——庆阳基地的农户反映,最近地里的槐花总被虫子咬,有的槐蕊刚长出来,就被虫子吃了大半,要是再不想办法,今年的收成肯定要受影响。鱼灼音接到消息后,当天就带着农业专家,从临沂赶到了庆阳基地。

庆阳基地的槐树林里,不少槐花上都有密密麻麻的小洞,农户们蹲在树下,脸上满是愁容。“鱼总,您快看看,这虫子太能吃了,我们喷了普通的杀虫剂,也不管用,还怕喷多了,槐花的品质受影响。”农户老杨拉着鱼灼音的手,语气里满是着急。农业专家蹲在地上,仔细观察着槐花上的虫子,又翻了翻槐树根周围的土壤,跟鱼灼音说:“这是槐蚜,专门吃槐蕊和嫩叶,普通杀虫剂对它效果不好,而且要是用强效杀虫剂,残留会超标,确实影响品质。”

“那有没有既能除虫,又不影响品质的办法?”鱼灼音追问,心里也犯了嘀咕——要是庆阳基地的收成减了,“金奖槐花”礼盒的供应就会断档,之前的计划就全乱了。专家想了想,说:“有两个办法,一是生物防治,在槐树林里养七星瓢虫,七星瓢虫是槐蚜的天敌,而且不会伤害槐花;二是用中药熬制杀虫剂,比如用苦参、艾草煮水,喷在槐花上,既能除虫,又没有残留,还能增加一点草药的清香,跟槐香不冲突。”

鱼灼音听完,立刻拍板:“就用这两个办法,双管齐下!”他让市场部立刻联系生物公司,采购七星瓢虫;又让定西基地的老李,带着有经验的农户,跟着专家一起熬制中药杀虫剂。老李接到任务后,当天就带着工具赶到了庆阳基地,跟着专家学熬药:“苦参要泡三个小时,艾草要切段,水开后再煮四十分钟,煮好后要过滤三次,不然残渣喷在槐花上,会影响品质。”

熬药的时候,农户们都围在旁边看,老杨一边帮忙递柴火,一边问:“李哥,这中药水真的能除虫吗?我以前只知道中药能治病,没想到还能除虫。”老李笑着说:“专家都这么说了,肯定没问题。以前在定西基地,偶尔也有小虫子,我们就用艾草熏,效果挺好的,这次加上苦参,肯定能把槐蚜治住。”

两天后,生物公司送来了十万只七星瓢虫,鱼灼音和农户们一起,把七星瓢虫放进槐树林里——每棵槐树下放二十只,还特意在树林里挂了“禁止捕捉七星瓢虫”的牌子。同时,中药杀虫剂也熬好了,农户们背着喷雾器,小心翼翼地把药水喷在槐花上,空气中飘着苦参和艾草的清香,混着槐花香,格外特别。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