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9章 望大人明鉴啊!(2 / 2)
然而,就在这肃奸清弊的风口浪尖,一桩看似不起眼的旧案,却悄然牵动了姜淮的心弦。
这日,他正在翻阅走私案涉及的账本,试图找出更多隐匿的线索,老仆轻步进来,低声道:“老爷,门外有一老丈,自称姓陈,来自百里外的临海县,言道有数十年前的冤情呈报,已在府衙外跪候两日了。”
姜淮微微蹙眉。寻常诉讼皆有流程,越级上访者亦不少见,但“数十年前的冤情”却让他心中一动。
他放下账册,道:“请他到偏厅叙话。”
来的是一位年过花甲、衣衫褴褛的老者,面容黝黑,皱纹深刻如刀劈斧凿,一双眼却透着与年龄不符的悲愤与执着。
见到姜淮,他未语泪先流,颤巍巍地呈上一纸已然泛黄、字迹模糊的状书。
“青天大老爷在上,小老儿陈三,状告临海县豪强赵家,三十年前,为夺我家传的沿海滩涂和一口甜水井,勾结时任县令,诬陷我父通倭,将其屈打成招,惨死狱中!
家产尽数被夺,我母子被逐出家园,流落他乡……此仇此冤,沉海三十载,望大人明鉴啊!”老者泣不成声,重重叩头。
通倭?又是通倭!这两个字刺痛了姜淮的神经。他深知,在当年倭患最烈的时期,“通倭”是地方豪强铲除异己最便利、最恶毒的利器,不知制造了多少冤狱。
他仔细审视状纸,虽年代久远,但所述时间、地点、人物依稀可辨,尤其是提到的滩涂位置,恰好临近此次破获的走私团伙常用的一处隐秘水道。
是巧合,还是另有关联?姜淮敏锐地察觉到,这陈年旧案背后,或许隐藏着更深的东西。
赵家,正是临海县首屈一指的富户,虽未直接卷入此次走私案,但其家族生意与海上贸易千丝万缕,且近年来行事低调,颇懂得避嫌。
“陈老丈,请起。此事本官记下了。”姜淮扶起老者,语气沉缓却坚定,“年代久远,查证不易,但若确有冤情,本官定会还你一个公道。”
他并未立即大张旗鼓,而是采取了更为谨慎的策略。
一方面,他派绝对心腹,持自己的手令,秘密前往临海县,调阅三十年前的刑狱档案,走访可能尚存人世的旧吏或知情乡邻。
另一方面,他借着清查走私案余孽的机会,不动声色地开始调查赵家的背景、产业以及近年来的活动。
秘密调查的结果,逐渐印证了姜淮的猜想。临海县的旧档案中,关于陈父“通倭”一案的记录语焉不详,证据链漏洞百出,明显是仓促罗织的罪名。
而几位年迈的乡民,在密探的保证下,也终于敢开口,证实当年赵家为扩张盐场,确实对陈家那块拥有淡水井的滩涂势在必得,曾多次威逼利诱。
更关键的是,周炳从走私案一名试图戴罪立功的中层头目口中得知,赵家虽表面清白,但近些年一直通过极其隐秘的方式。
为走私团伙提供资金支持和部分内陆销赃渠道,并利用其合法的商号作为掩护,从中牟取暴利。
其家族经营的码头仓库中,甚至有暗格和密室。
新旧线索渐渐交织在一起。三十年前的冤案,或许正是赵家为了控制关键地理资源、打通海上非法利益链条的起点!
他们用“通倭”的罪名铲除了绊脚石,不仅夺了地,更借此立威,奠定了其在临海县乃至沿海一带的势力基础,进而才能悄然渗入庞大的走私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