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7章 试点推行!(1 / 2)
皇太极的铁蹄再次蹂躏京畿,如同一记响亮的耳光,打在那些鼓吹“边患已平”的朝臣脸上。
然而,政治的吊诡之处在于,罪责往往不会落在正确的人身上。
一道道措辞严厉的圣旨飞向辽东,斥责姜淮“拥兵自重”、“纵敌深入”、“坐视君父之难”。
北京城下,烽火连天。朝中衮衮诸公惊慌失措,连下严旨,催促姜淮放弃宁锦防线,立刻率关宁铁骑入卫京师。
“阁部!圣旨催得急,我们……”麾下将领齐聚,人人面带焦灼。是遵旨弃守多年心血,还是抗旨固守国门?
姜淮将手中催促进兵的诏书轻轻放在案上,目光扫过众将,声音沉静却带着千钧之力:“皇太极此举,意在调虎离山。
我关宁主力若动,宁锦必失!山海关一破,虏骑则可长驱直入,再无阻碍!
届时,即便保住京师一时,亦将失去整个辽东,国势倾颓,再难挽回!”
他走到巨大的辽东舆图前,手指重重地点在宁远和锦州:“此地,乃国之命脉,绝不能弃!
传令:各堡坚守,无本部院将令,妄动者斩!同时,命祖大寿率五千精骑,携本部奏章,出关沿长城一线游击,虚张声势,牵制虏骑,做出入卫姿态,但绝不可远离防线!”
这是一次极其大胆的抗命,也是一次精准的战略判断。他将所有的政治风险,一肩扛下。
皇太极见姜淮主力未动,宁锦防线稳如磐石,自知无法扩大战果,在劫掠大量人畜财物后,从容退去。京师危机解除。
……
姜淮之后获得皇帝允准,前往赋税重地,浙江省,试点推行“一条鞭法”。
杭州知府率领大小官员在接官亭迎候,场面恭谨,笑容热情,但姜淮锐利的目光却能捕捉到他们眼底深处的戒备与审视。
当晚,杭州几家最大的绸缎商、盐商和米行东主便递来拜帖,附上厚礼,均被他原封不动退回。
他谢绝了官府安排的奢华馆驿,住进西湖边一处简朴官舍。
次日便下令:封锁杭州府及下属各县的赋税黄册、鱼鳞图册,土地册,由他带来的户部精干吏员亲自接管,并召集各县主簿、钱谷师爷,开始核对近年来各项税赋征收明细。
姜淮深知,账册只是表象。他脱下官袍,换上青衣小帽,只带两名贴身护卫,开始了为期一月的微服私访。
在杭嘉湖平原,他亲眼看到桑农如何被“丝捐”、“绢赋”等名目繁多的杂税压得喘不过气,丰年尚可勉强度日,若遇灾年则只能卖儿鬻女。
在浙东山区,他了解到农户因“粮长”制度,需将税粮运往指定仓库,路途遥远,耗费数倍于正税,苦不堪言。
在沿海盐场,他听闻盐户不仅要缴纳盐课,还需承担各种力役,被盐商和胥吏层层盘剥。
更触目惊心的是,大量田地实际上被豪绅大户隐匿,或“飞洒”,将田赋分散到小户头上、或“诡寄”。
将田地伪报在享有免役特权者名下,导致“富者田连阡陌,竟少差徭;贫者地无立锥,反多徭役”的极端不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