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2章 在于掌天下钱谷(1 / 2)
一位盘踞户部多年的老官僚,捻须轻笑:“姜兄有所不知。各地气候不同,衙署大小各异,炭敬开支自然有别。此乃历年惯例,何必深究?”
姜淮目光平静,从袖中取出一份调查报告,朗声念出该县实际炭价、衙署面积、以及从炭行查实的真实采购量,数字精确到斤两、文钱。
最后,他抬眼看向左侍郎,语气依旧平和,却字字千钧:“李大人,若这超出十倍的‘炭’,并非用于取暖,那又是烧向了何处?莫非是烧给了某些人的贪欲?”
满堂皆静。那位李侍郎脸色由红转白,汗透重衣。
姜淮以此案为突破口,雷厉风行,一举裁撤、严办了数名贪墨严重的胥吏,并重新制定了严格的“炭敬”报销标准,要求附上详细采购清单和市价证明。
此举虽未能根除积弊,却像一根楔子,打入了户部固化的利益链条,也让部内上下真正见识了这位官员的“铁算盘”和毫不留情的作风。
姜淮很快得了两个外号:“姜铁算”和“冷面孔”。
“姜铁算”:他对数字有着近乎苛刻的敏感。任何账目,只要经过他手,其中的水分和猫腻几乎无所遁形。
他要求所有上报数据必须清晰、有据,并建立了更严格的复核机制。
“冷面孔”:他公事公办,不徇私情。无论是同年、同乡还是上官的说情,在确凿的证据和规章制度面前,一律无效。他仿佛没有寻常官员的那些人情世故,只认死理。
这种作风,自然得罪了无数人。弹劾他的奏章不时出现,指责他“苛察琐碎”、“不通人情”、“有伤同僚之和”。
但他毫不在意,他曾对一位为他担忧的友人坦言:“户部之责,在于掌天下钱谷。
若此处都讲人情、和稀泥,则国库必空,天下必乱!我宁愿做个‘冷面’的看门人,也不愿做个人情练达的败家子。”
然而,户部的深水,远非查办几个胥吏、整顿一两项开支所能撼动。
当他试图将审计范围扩大到盐课、茶引、关税等核心收入,或触及某些由勋贵、宦官背景把持的专项款项时,阻力便以更“文明”的方式出现。
“程序”陷阱:相关清吏司,部门会以“涉及机密”、“需多方会签”、“旧例如此”等理由,拖延甚至拒绝提供完整账册。
“技术”壁垒:送来的账册往往浩如烟海,且记录方式晦涩难懂,充斥着内部人才明白的暗语和勾连,让外人难以短时间内理清头绪。
“孤立”策略:部分同僚开始在公务上与他保持距离,议事时也常常沉默或附和他人,让他难以获得足够的支持。
姜淮意识到,自己面对的并非一两个贪官,而是一张无形却坚韧的利益网络,以及一种强大的官僚系统惰性。
碰了几次“软钉子”后,姜淮没有硬撞,而是改变了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