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2章 在于掌天下钱谷(2 / 2)
他变得更加沉默,将锋芒暂时收敛。每日除了处理必要公务,便将大量时间花在深入研究历朝历代的财政档案、法典律例上,试图从历史和经验中寻找破局之道。
同时,他开始有意识地观察、甄别部内那些尚有正气、能力出众的中下层官员,不动声色地给予他们一些展现才华的机会,悄然积蓄着属于自己的力量。
他知道,在户部这座深潭里,要想做成大事,仅凭一腔热血和皇帝的偶尔支持是远远不够的。
他需要更周密的计划,更可靠的盟友,以及,等待一个合适的时机。他的“铁算盘”和“冷面孔”之下,一颗更为坚韧、也更具谋略的心,正在复杂的环境中加速成长。
前方的斗争,将不再是简单的查账与反查账,而是智慧、耐心与意志的更深层次较量。
姜淮在户部的“铁算盘”与“冷面孔”让他迅速立威,但也如同磐石投入深潭,激起的涟漪下是更汹涌的暗流。
他深知,仅凭个人勇猛无法撼动盘根错节的利益网络,必须找到那个能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线头。
这个机会,出现在对两淮盐课账目的例行审核中。盐税乃国库重要来源,而盐引,食盐专卖凭证的发放与核销,更是贪腐重灾区。
姜淮注意到,历年积压的“旧引”,过期未核销的盐引,数额巨大,而核销理由多半语焉不详,不是“漕运损耗”就是“沿途意外”。
他没有大张旗鼓,而是以“熟悉部务”为名,调阅了所有涉及盐引核销的关联档案,漕运记录、地方灾异报告、甚至工部的河道工程记录。
白天,他如常处理公务;夜晚,值房灯火长明,他与几位绝对可靠、精于算术的书吏一起,在海量文牍中寻找蛛丝马迹。
功夫不负有心人。他们发现,某批声称因“漕船沉没”而核销的盐引,其标注的出事地点和时间,与漕运衙门的航行记录完全对不上!
更深入追查下,一条隐秘的链条逐渐浮现:某些盐商通过与户部胥吏、甚至更高级别官员勾结,虚报盐引损耗,将本该销毁的“旧引”洗白,重复使用或倒卖,侵吞巨额税银。
掌握了初步证据,姜淮并未立即收网。他清楚,这条链子上的人能量不小,贸然行动只会打草惊蛇。他采取了更谨慎的策略:
迷惑对手:他故意在部议上对盐政问题表现出“知难而退”的态度,将审查重点暂时转向其他不那么敏感的项目,让对手放松警惕。
固定证据:他秘密安排人手,继续从其他渠道,如盐运使司的底层官吏、与涉案盐商有竞争关系的其他商人处,搜集更扎实的证据,形成完整的证据链。
寻求奥援:他写下了一份极其详密的奏章,但没有立即上呈,而是通过隐秘渠道,递给了以刚直不阿着称的都察院左都御史李大人,争取朝中清流力量的理解与支持。
时机终于成熟。在一次早朝上,当有官员再次奏请增加盐引以“充实国用”时,姜淮出列了。
他没有直接反驳,而是向皇帝请求,允许都察院李大人与他共同汇报有关盐政的“一些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