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7章 当用非常之人!(1 / 2)
兴学教化,在财政稍裕后,他拨出专款,修复、扩建府学、县学,并鼓励民间兴办社学。
他亲自为学子讲授经世致用之学,将边防、农政、财政等实务知识融入其中,试图为这片土地播下更多“明体达用”的种子。
编纂《秦边纪要》:他组织人手,将自己治理陕西的经验,特别是对边防、民族、财政问题的思考与对策,系统整理成书。
此书不仅是对其工作的总结,更是留给继任者和朝廷的一份详实的西北治理参考。
这些举措,短期内或许看不到显着效果,却如同深植于黄土的根系,默默增强着地方的底蕴与韧性。
边境的暂时平静,并未让姜淮放松警惕。他敏锐地察觉到,西北蒙古各部虽被羁縻。
但其根本的游牧属性与中原的农耕文明存在结构性矛盾,冲突随时可能再起。单纯依靠城墙和议和,并非长久之计。
他做了一件极其隐秘,甚至有些“逾越”的事情。
在整顿边军的过程中,他挑选了一批精通骑射、熟悉草原、胆大心细的汉、蒙籍士兵,组成了一支精干的“夜不收”小队。
这支小队,明面上负责侦察敌情,传递军报,暗地里,姜淮却赋予了他们更特殊的任务:
深入草原:化装成商人或牧民,深入蒙古各部,绘制更精确的地图,了解其内部纷争、水草分布、部落动向。
经济渗透:通过控制的边境贸易,有意识地与一些较为弱小或友好的部落建立更紧密的经济联系,使其在一定程度上依赖明朝的物资。
情报网络:尝试在这些部落中发展眼线,构建一个隐秘的情报网。
姜淮知道,此举若被朝中言官得知,必被扣上“擅启边衅”、“私募兵力”的罪名。
但他更清楚,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这支“奇兵”,是他为应对未来可能出现的更大边患,暗中布下的一招闲棋冷子。
就在姜淮在西北励精图治之时,京城的政局也在悄然变化。
当年猛烈攻击他的部分勋贵或因年老,或因他事失势,影响力有所下降。
而皇帝,在经历了数次财政捉襟见肘和边关警报后,似乎又重新想起了那位曾为他殚精竭虑、也确实拿出过成效的能臣。
偶尔在查阅陕西报上的奏疏和密折时,皇帝会对其清晰的思路和务实的举措微微颔首。
一些嗅觉灵敏的朝臣,开始重新评估姜淮的价值。当年与他同属“实干派”圈子的官员,有些已得到升迁,在朝中形成了一股不可忽视的潜在力量。
暗地里,为姜淮“喊冤”、呼吁召其回京的声音,又开始隐约浮现。
这一日,姜淮接到两份重要文书。
一份是朝廷邸报:漕运再度因河道淤塞严重,漕粮北运延误,京师粮价飞涨,皇帝震怒,罢免了漕运总督。
另一份,是来自京城“实干派”旧僚的密信。信中透露,朝中正在商议漕运总督继任人选,争议极大。
旧僚在信末隐晦提及:“……漕政积弊甚深,非大魄力、通盘筹划者不能治也。兄台昔年在户部,于漕运、海运之利弊,多有卓见,深为吾等钦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