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7章 稳妥推进!(1 / 2)
这日,大朝会的日子,终于到来。太和殿内,旌旗森列,文武百官按品级肃立,空气中弥漫着一种近乎凝滞的紧张。所有人都知道,今日,姜淮将抛出他那石破天惊的改革方案。
一、 图穷匕见,姜氏陈词
当轮到奏事时,姜淮手持玉笏,稳步出班。他并未直接宣读奏章,而是面向御座,声音沉静却清晰地响彻大殿:
“陛下,诸公。今日臣所奏,关乎国本,系于民生。我朝立国百五十年,至今,国库空虚,边饷无着,百姓困于徭役,豪强隐田自肥,此乃不容回避之现实!”
他开门见山,直指时弊,让许多准备听套话的官员心头一凛。
“究其根源,在于田亩不清,赋役不均,征收繁复,吏治由此败坏!臣,恳请陛下,痛下决心,推行两策,以解沉疴!”
他略顿,目光扫过全场,一字一句道:
“其一,清丈天下田亩!无论官民勋贵,田产一律重新丈量,登记造册,使隐匿者无所遁形!”
“其二,全面推行‘一条鞭法’!将田赋、徭役及各类杂征,合并折银征收,简化流程,官收官解,杜绝中间盘剥,使赋役均平,小民得苏!”
此言一出,如同在滚沸的油锅中泼入冷水,整个太和殿瞬间炸开!
二、 反对如潮,声浪滔天
姜淮话音未落,反对之声已如潮水般涌来。
勋贵代表,一位国公首先发难,声色俱厉:“姜淮!你欲效仿王安石,变乱祖宗成法乎?清丈田亩,乃扰民之举!‘一条鞭法’,更是与民争利!此策若行,天下必乱!”
保守文官,一位御史引经据典:“陛下!《礼记》有云:‘不易其俗,不易其宜。’祖宗之法,乃经百年检验,岂可轻改?姜淮此举,名为理财,实为聚敛,必致民心离散,国本动摇!”
利益相关者,地方大族出身的官员则痛心疾首:“赋役折银,则胥吏上下其手,弊端更甚!且各地物产不同,岂能一概而论?此乃闭门造车,祸国殃民之策!”
他们或扣帽子,或讲大道理,或诉诸情感,核心目的只有一个:阻止改革。
三、 唇枪舌剑,据理力争
面对汹涌的抨击,姜淮毫无惧色,逐一驳斥:
“祖宗之法?祖宗立法,意在安民强国!今法已弊,民已困,国已危,墨守成规,岂非辜负祖宗立法之本意?”
“与民争利?臣所欲争之利,乃豪强隐匿之利,胥吏中饱之利!将此利归于国库,用于军饷民生,何错之有?难道任由国库空虚,边关将士饥寒,才是为民乎?”
“至于折银弊端,”他冷笑一声,“正因旧制繁复,胥吏才有机可乘!‘一条鞭法’化繁为简,标准透明,正是为了最大限度杜绝此弊!
试点省份,百姓负担减轻,国库收入反增,此乃铁证!”
他言辞犀利,逻辑严密,更以试点数据为支撑,使得许多反对者一时语塞。
四、 帝心独断,乾坤既定
朝堂之上,争吵持续了近一个时辰。支持改革的官员,多为“实干派”及部分受够了旧制弊端的中下层官员,也开始发声,与反对者激烈辩论。太和殿内,如同战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