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0章 胥吏整肃(2 / 2)
“姜青天留步啊!”
“大人是我南疆再生父母!”
“求皇上让姜大人再多留几年吧!”
哭声、挽留声、祝福声交织在一起,声震四野。许多少数民族头人更是带着族人,献上哈达、牛角酒等最尊贵的礼物,以他们的方式表达着最诚挚的敬意与不舍。
姜淮的车驾几乎寸步难行,他数次下车,对着四方民众深深揖拜,眼中亦有点点晶莹。
这一幕,超越了简单的官民之情,更似亲人别离。
荣归京师,圣眷优隆
当姜淮风尘仆仆重返紫禁城时,他带回的不仅仅是一份圆满的功绩簿,更是南疆万民的拥戴和一套行之有效的边疆治理经验。
金銮殿上,皇帝龙颜大悦,不吝溢美之词:
“姜卿此行,功在社稷,利在千秋!肃清积弊,安定边陲,抚慰夷夏,振兴商贸,更难得的是,为朝廷树立了吏治之典范!着晋户部尚书,加太子太保,授文华殿大学士,入参机务!”
一连串令人炫目的擢升,标志着姜淮正式踏入帝国权力的最核心圈层,内阁,并执掌天下钱粮。其声望、权势,一时达到人臣之极。
南疆的成功,给了他推行更大改革的底气,也让他更清醒地认识到帝国面临的更深层次危机。
他的目光,已从一隅之地,转向了整个帝国的脉络。
深入研究:他开始系统梳理帝国财政的根本症结,土地兼并导致的税基萎缩、漕运体系的巨大糜费、边防开支的持续压力以及科举取士与实务脱节的弊端。
汇聚力量:以其显赫声望和务实作风,吸引了更多有志改革的官员聚集身边,“姜系”实干派成为朝中一股举足轻重的力量。
酝酿蓝图:他多次在与皇帝的密奏及内阁廷议中,提出“欲强天下,需清田亩、通漕运、实边备、育真才”的宏观构想,虽未正式提出具体方案,但改革的信号已清晰释放。
山雨欲来,砥砺前行
然而,荣耀与权力的顶峰,也意味着更巨大的风险与更强大的敌人。
旧怨新仇:南疆被铲除的利益集团余孽、朝中忌惮其权势的保守派、乃至可能因未来改革而利益受损的勋贵、大地主集团,都已将他视为眼中钉。
帝心难测:皇帝的信任并非无条件,其平衡朝局的本能,也可能在关键时刻成为改革的阻力。
前路艰险:任何触及根本制度的改革,都必将伴随着剧烈的阵痛与反扑,其凶险程度,远超南疆。
站在文渊阁的高处,俯瞰着紫禁城的重重殿宇和京师的万家灯火。
姜淮抚摸着御赐的玉带,心中没有志得意满,只有沉甸甸的责任与“路漫漫其修远兮”的使命感。
南疆之功,已成过往,那是他政治生涯中一次辉煌的淬炼与证明。
如今,他手握更大的权柄,身处帝国决策的核心,也站在了更广阔、更凶险的历史舞台。
他知道,下一场关乎国运的变革风暴,将由他亲手掀起。
那将是一场比南疆更加波澜壮阔、也更加艰难险阻的征程。
但他目光坚定,毫无畏惧。为了这煌煌帝国能焕发新生,为了天下苍生能得享太平,
他,姜淮,已准备好在这历史的洪流中,中流击楫,浪遏飞舟!他的笔,即将在帝国的蓝图上,挥洒出更为浓墨重彩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