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0章 胥吏整肃(1 / 2)
胥吏整肃,不敢徇私
以往那些靠着盘剥百姓、勾结上官作威作福的积年老吏,要么已被清算,要么噤若寒蝉。
新任的胥吏皆经过严格考核,深知姜大人法度森严,监察无处不在。曾经“不给好处不办事”的陋习戛然而止。
例如,百姓办理田产过户,以往需打点“丈量费”、“文书费”、“用印费”等多道关卡,如今只需按章程缴纳定额税费。
自有书吏按流程办理,无人再敢额外索要一分一毫。
若有胥吏态度恶劣、推诿拖延,百姓可径直前往新设的“风闻箱”投书告发,查实之后,涉事胥吏立遭严惩。
效率彰显,政令畅通
最显着的变化体现在具体事务上:
商人领取盐引,以往需耗时半月,打点无数,如今资质符合者,三日之内便可办妥。
边军申领饷银器械,不再需要军官层层“孝敬”,账目核对无误后,款项物资直达军营。
民间纠纷调解,只要事实清楚,乡老与官府协同,往往数日便能给出公断,不再无限期拖延。
五、 民心感知,口碑载道
这种种变化,寻常百姓感受最为真切。市井茶馆中,常能听到这样的议论:
“如今去府衙办事,总算是见了天日了!”
“那位周大人,上次还亲自到我们村查看水渠呢!”
“谁说不是,现在那些衙役,见了咱们老百姓,也知道客气了!”
这些朴实的评价,比任何官样文章都更能说明南疆官场的蜕变。
尾声:新风已立,根基初成
姜淮通过铁腕反腐、破格用人、严明法度、加强监察这一系列组合拳,成功地在南疆官场树立起了 “廉洁”、“高效”、“务实” 的新风气。
这并非一时之功,也非一人之力所能永久维持,但他确确实实打下了一个坚实的基础,留下了一套可供遵循的章程和一批践行新风的官员。
这股新风,如同在南疆这片土地上注入的清泉,洗涤了多年的污浊,让“门易进、脸好看、事好办”成为了官场新常态。
也让朝廷的威信和治理能力,真正触及到了这片边陲之地的每一个角落。
这为他后续所有政策的推行,扫清了最大的障碍,人心的障碍与吏治的腐败。南疆的稳定与繁荣,由此才具备了最根本的保障。
……
南疆官场风气的焕然一新,如同为这片土地注入了最强劲的活力。
政令畅通,效率提升,使得姜淮推行的各项善后与改革措施得以迅速落地生根,结出硕果。边军粮饷充足,士气高昂;商路公平开放,货通南北;
土司安心守土,互市繁荣;水利兴修,陂塘蓄水,田野重现生机。一个吏治清明、经济复苏、民族和睦、边防巩固的新南疆,已然呈现在世人面前。
功成身退,万民挽留
姜淮奉旨回京的日期日益临近。消息传出,南疆各界反响强烈。
不仅有官员依制呈上万民伞、功德碑文,更有无数百姓自发聚集,从镇南府到沿途州县,道路两侧跪满了送行的民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