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3章 攻鲜卑(七)(2 / 2)
第一步:修建防御工事,构建“三道防线”
根据徐庶提出的“地理防御论”,杨帆决定在玄菟郡北部构建“三道防线”,层层递进,抵御鲜卑骑兵:
1. 第一道防线:边境堡垒群
- 选址与修建:在玄菟郡与鲜卑接壤的边境线上,每隔50里修建一座堡垒,共修建20座。堡垒选用夯土与石块混合建造,高5丈,宽3丈,墙体外侧陡峭,内侧设有阶梯,可供士兵上下;堡垒顶部搭建箭楼,每座箭楼配备10名弓箭手,可俯瞰周边20里范围;堡垒内部设有粮仓、水井、兵器库,可容纳500名士兵长期驻守。
- 兵力部署:从步兵中抽调1万名士兵,每座堡垒驻守500人,由经验丰富的校尉统领。同时,在堡垒之间修建“烽火台”,一旦发现鲜卑骑兵,立即点燃烽火,相邻堡垒看到后依次传递,确保消息能在半个时辰内传到高句骊城。
2. 第二道防线:黑风口防御枢纽
- 加固原有工事:黑风口是汉军此前大败鲜卑的地方,地势险要,杨帆下令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加固:将原有战壕加深至4尺,加宽至3尺,战壕底部铺设尖刺;在战壕前方增设三层拒马墙,每层拒马墙之间用铁链连接,形成密集的防御网;在黑风口两侧的山坡上,修建10座“弩箭台”,每座弩箭台配备2架床弩,可发射巨型箭矢,射程达300步,能穿透重骑兵的铁甲。
- 常驻兵力:任命魏延为黑风口守将,率领3万步兵、2万弓箭手常驻于此。同时,配备5000匹战马,组成“机动小队”,由赵云的副将陈到统领,可在黑风口周边50里范围内巡逻,及时支援各处防御点。
3. 第三道防线:高句骊城核心防御
- 扩建城墙:将高句骊城的城墙加高至6丈,加宽至4丈,墙体外侧包裹一层铁皮,增强防御能力;在城墙四周挖掘宽10丈、深5丈的护城河,护城河上架设吊桥,夜间或战时收起吊桥,断绝入城通道。
- 储备物资:在城内修建10座大型粮仓,从玄菟郡各县及周边郡国征集粮食500万石,储存其中;同时,扩建铁匠铺和弓箭作坊,确保每月能打造1万件武器、10万支箭支;在城中心修建“中军大营”,可容纳10万大军驻扎,作为北疆防御的指挥中心。
第二步:整顿军队,提升战力
战后汉军虽损失不大(仅伤亡3万余人),但士兵疲惫,且部分士兵因胜利产生了懈怠情绪。杨帆与郭嘉、戏志才商议后,制定了“军队整顿计划”:
1. 裁军与补兵:对全军进行筛选,将年老、伤残及战力较弱的士兵约5万人裁撤,发放安家费,让其返乡务农;同时,在玄菟郡及辽东、辽西等郡招募青壮年男子10万人,补充到各部队中。新招募的士兵需经过三个月的基础训练(包括体能训练、格斗技巧、阵法演练),合格后方能编入正式部队。
2. 兵种优化:
- 骑兵升级:将原有的15万轻骑兵和10万重骑兵,整合为“轻重混合骑兵”——每支骑兵部队中,轻骑兵占60%,负责侦察、奔袭;重骑兵占40%,负责冲锋、突破。同时,从西域购入5万匹汗血宝马,替换掉老弱战马,提升骑兵的机动性和冲击力。
- 弓箭手专业化:将10万弓箭手分为“长弓手”和“弩手”两类——长弓手使用3丈长的硬弓,射程远,适合远程狙击;弩手使用连发弩,射速快,适合近距离压制。两类弓箭手分开训练,长弓手侧重精准度训练,弩手侧重射速训练。
- 步兵阵法革新:由戏志才主导,改进原有阵法,创造出“三才阵”“鸳鸯阵”等适合对抗骑兵的阵法。“三才阵”将步兵分为前、中、后三队,前队持盾防御,中队持矛刺杀,后队弓箭手远程支援;“鸳鸯阵”则以12人为一小队,配备盾手、矛手、刀手、弓箭手,灵活应对骑兵的冲锋。
3. 将领培训:每月在高句骊城举办“军事研讨会”,由郭嘉、戏志才讲解兵法战术,关羽、张飞、赵云等将领分享作战经验,让各级将领熟悉新的阵法和战术,提升指挥能力。同时,挑选100名年轻将领,派往中原地区,学习汉朝正规军的训练方法和作战模式,为期半年。
第三步:发展生产,保障后勤
45万大军的粮草、物资消耗巨大,若仅靠征集百姓粮食,长久下去必然引发民怨。杨帆采纳沮授的建议,从“农业、畜牧业、手工业”三方面入手,发展玄菟郡的生产:
1. 农业发展:
- 开垦荒地:组织士兵和百姓,在玄菟郡中部的“辽河谷地”开垦荒地200万亩,种植粟、麦、稻等粮食作物。为提高产量,引入中原的“曲辕犁”和“水车”,并派农官指导百姓耕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