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论三十二则(一)(1 / 2)
原文:
《孔子集语》云:孔子曰:古圣人君子博学深谋,不遇时者众矣,岂独丘哉?
译文:
《孔子集语》记载:孔子说:古代的圣人君子,学识渊博且谋略深远,却没遇到合适时代(无法施展抱负)的人有很多,难道只有我孔丘(这样)吗?
注解:
1. 《孔子集语》:是一部辑录孔子言行的书籍,收录了散见于各类古籍中与孔子相关的记载,为研究孔子思想提供了重要资料。
2. 不遇时:指没有遇到能让自己施展才能、实现抱负的时代或机遇,是古代士人常面临的人生境遇。
3. 丘:孔子的名,古人自称名表谦逊,此处孔子以自己的名字“丘”为例,表达对“不遇时”现象的感慨。
原文:
贤不肖者,才也。为不为者,人也。遇不遇者,时也。死生者,命也。
译文:
一个人贤能或不贤能,取决于他的才能。
一个人做或不做(某件事),取决于他自身(的选择)。
一个人遇到或没遇到(机遇),取决于时代。
一个人的生或死,取决于命运。
注解:
1. 贤不肖:“贤”指贤能、有德行有才能,“不肖”指不贤能、品行或才能不佳,二者为反义词,此处用来概括人的才能与德行状态。
2. ……者,……也:古代汉语中典型的判断句结构,可译为“……,是(取决于)……”,此处孔子用这种句式清晰划分“才”“人”“时”“命”各自对应的范畴。
3. 为不为:前一个“为”是动词,指“做、行动”,后一个“为”与“不”结合,表“不做、不行动”,整体强调人的主观选择对行为的影响。
原文:
有其才不遇其时,虽才不用。
译文:
(一个人)即使拥有才能,却没遇到合适的时代,就算有才能也无法施展。
注解:
1. 虽:连词,此处表让步关系,可译为“即使、就算”,强调“不遇其时”对“才”的制约作用。
2. 不用:指才能不被任用、无法施展,并非“没有才能”,准确体现“才”与“时”的辩证关系——仅有才能而无机遇,才能也难以发挥作用。
原文:
苟遇其时,何难之有。
译文:
如果能遇到合适的时代(机遇),又有什么困难呢?
注解:
1. 苟:连词,表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与前文“不遇其时”形成对比,突出“时”对施展才能的重要性。
2. 何难之有:宾语前置句式,正常语序为“有何难”,可译为“有什么困难呢”,以反问语气强调“遇其时”后,施展才能便无阻碍,语气坚定有力。
总结:本章节主要讲了。
《命理探源》“议论三十二则·一”作为《星命事实丛谈》的首篇,集中体现了袁树珊对传统星命术的学术化重构与文化价值阐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