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章 全天下无论贵贱、男女都能参加科举(1 / 2)
第28章全天下无论贵贱、男女都能参加科举
天幕下众人先是感叹了一句, 终于听到了个他们熟悉的名词了。
但依照他们对李云乐的了解,不少世家子弟心中顿时生出了些不妙的预感。
况且这科举制从被隋文帝发明再到历代帝王推广,不本就是为了限制他们世家吗?
当然上有政策, 下有对策,他们这些世家子弟对于那些真正的寒门子弟还是很有优势的。
隋朝时的科举就不说了, 那本来也得有达官贵人推举才能进行考试。
到了唐朝, 虽然规模有所扩大,也不再需要人推举, 但所录取的士子人数很少,朝中大部分官员都不是出自科举制。
更何况考试都是明卷,他们的姓氏远比那些考生的锦绣文章在考官那有用的多, 结果嘛自然是可想而知。
当然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是不会去参加科举的,门荫入仕难道不香吗?他们又何必跟那些寒门子弟们比拼呢?
所以他们这些家族一般都是推举想要依附他们家族的寒门士子, 为他们扬名,为他们买通考官。
不过李云乐显然不是会照搬如今科举制的人,她肯定是要改革的, 她又会怎么改呢?
武皇也很是好奇,她应当是自科举制创建以来最为倚重科举制的帝王了。
会去考科举的大部分都是寒门出生, 能力也大多不错,因为没有根基反倒是不会像不少李唐老臣那般反对她。
但她一直觉得如今的科举还有不少缺陷,提拔出来的人才还是太少了些,而且也总容易被那些世家大臣们利用推举他们的自己人。
所以她对科举进行了许多次改革,比如开创殿试,自己亲自挑选人才,又比如开创武举, 试图找到可用的将帅之才弥补如今朝堂上将星凋敝的困境。①
只是做了这些之后,武皇依旧觉得犹嫌不够。
如今的科举制依旧不够公平, 不能为她选到最合适可用的人才,但她一时间也难以想到该如何改革。
如今可算是瞌睡送来了枕头。
至于李云乐,她自然半点都不意外。
不管何时教育和选拔制度都是重中之重,不过她也有预感,她对于科举制的改革应该会远超出武皇和其他人的想象。
而这时女声也印证了她的猜想。
【其实说成是对科举制改革有些片面了,安乐大帝可谓是逐步将整个教育制度都改了个遍。】
【当然,她一开始肯定不会直接这么猛的,一切都得慢慢来不是?】
【所以呢,在某个风和日丽早晨的早朝上,她再次提出了她关于科举制改革的提案。】
【至于早朝为什么成了早晨,嘿嘿,因为安乐大帝体量朝臣们凌晨三点就要出门所以提议将早朝时间延后了。但偷偷说,我怀疑是安乐大帝自己起不来,因为按照记载李显刚登基时,安乐大帝数次迟到,而在提议后她便是踩着点到,而哪怕她登基后成了皇帝后也保持着这个习惯。这也是我和安乐大帝为数不多相同的习惯。】
天幕下的武皇不由得一笑,这丫头当了皇帝后还真改了早朝时间。
这可真是将“懒”摆在明面上啊!哪个皇帝像她这样?之后自己一定要找机会好好教育一番她。
不过这到底是小事,随着天幕女声的继续讲解,武皇很快便将其抛之脑后。
【好吧,up主这个爱跑题的性格真是改不了。话不多说,我们直接开始讲安乐大帝的科举改革政策吧。首先她宣布了继续发扬武皇开创的殿试、武举,同时将武皇所创的在殿试所用的糊名制度进一步推广到所有级别的考试湳枫中,并且安排安排专门的誊抄人确保考官们不能通过笔迹认人。】②
天幕下的众人:这叫做温和?
这几条改革都影响很大好吗!特别是那最后一条糊名制度,就能让科举变得翻天覆地了!
不少依附世家的读书人心中着急,如果糊了他们的名字,那他们还怎么提前与主考官通气?哪怕他们买通了考官,那考官也难认出他们啊!
等等,天幕倒是不爱说假话,这些举措若是在它的定义中是温和的话,那岂不是之后还有更猛烈的手段?
但同时各地不少清贫学子此时却是泪流满面,说来现在的科举也的确算是他们想要改变命运的最好上升通道。
哪怕科举做官,特别是明经科更是一向被朝中大臣看不起,但他们还是难以高中。
如果是学识输给别人也就罢了,而身处其间的他们比任何人都清楚其中弯弯绕绕有多少。
说是考试,但主考官们考虑的更多的是考生们的声望、家世等等学识之外的东西。
所以他们在考试之前需要将自己的诗文、文章整理成册送给那些大臣们,寄希望于从他们那得到好评,好以此扬名。
天下的确有正直的清官,但更多的则是利欲熏心,试图拉帮结派,为自己赚取好处的小人们。
他们想要从那些朝臣口中得到好评得付出些什么东西来可想而知了。
当然如果真能走上殿试的那一关,他们相信武皇定然会是公平选材。
但很可惜,他们大多数人都走不到面见武皇的那一步。
如果真能像天幕说的那般改,他们是不是就不用费尽心思去扬名,讨好达官显贵?只用埋头做文章了?
想到这,不少原本快心死的学子们又燃起了希望。
天幕中的“安乐大帝”掌权应该也没有几年了吧?又或者武皇也能看见这天幕,她会不会直接推广到下一届科举呢?
士子们满怀希望的想着,武皇也并没有让他们失望。
她当即对着上官婉儿吩咐道,“既然天幕都说了,那接下来所有考试都如天幕所言推行糊名制度。”
此时武皇心中很是安慰,她之前一直担心因为自己因为不是李家人,皇位重新回到李家后,他们恐怕会故意推翻她的政策,抹掉她的政策。
还好继位的是李云乐,看来她不仅没有抹掉她的功绩,还将她的好政策发扬了开来。
将“糊名”用在所有级别的考试中,同时安排专门的誊抄人?
她之前怎么就没想起来,明明她已经摸到了关键点了,果真是人老了头脑没有以前那般机灵了啊!
还好如今天幕出现了,不然她要是死后才知道那得呕死。
【嘿嘿!好吧,其实这第一把火已经烧得挺猛了。毕竟糊名后世家想要操纵科举高中的名单那就麻烦得多了,要是监察得严格一些,基本上能保证科举考试中的大部分公平。】
【当然这一点世家们还算稍微能忍一忍,因为他们的核心子弟并不靠科举做官,可以直接通过门荫入仕。不能再操纵科举影响的只是他们的旁支子弟又或者是依附于他们的寒门子弟。】
【而后安乐大帝接下来的一道政令却是让世家炸了锅,安乐大帝宣布将要提高科举做官的比例,由原本的10%提高到50%以上,未来目标提高到90%!】
【要知道官员的坑位就那么多,若是科举制的士子占的坑多了,那世家占的坑就少了啊!真提高到90%的官吏都靠考试选拔,那他们世家子弟还能通过举荐、门荫入仕吗?】
【当然有人会说,世家家学传承渊源,师资更是远胜平民百姓,他们只要好好学肯定能卷过寒门子弟的。但大家可以想想自己身边的权贵二代们,真正很有出息的是占大多数呢?他们真的比得上从底层卷上来的小镇做题家吗?】
【当然我不否认,的确有注重教育的家庭能够培养出顶尖优秀的人才,但那样的人又有几个呢?恐怕是极少数吧。】
【所以啊,真让世家子弟去跟寒门比拼科举,除了极少数人外,其余的嘛……所以世家们才会从科举诞生起就抵触科举制,阻碍科举制朝着公平发展。】
【不过还是要提醒大家的是大家不要认为寒门就是穷人哈,其实在安乐大帝改革之前,寒门只是没落的士族罢了,并不是普通老百姓。要是我们身处几百年前,大概率是读不了书的。】
天幕中的女声是在讲述他们后世的现象,但何尝不是在打脸如今的世家贵族们?
洛阳一处普通的茶楼中,顿时响起几声读书人的叫好。
“天幕说的是公道话啊!”
“世家们祖上的确有大人物,可他们现在的子弟大多都是些酒囊饭袋!”
“真能公平竞争,那些人怎么可能争过我们?”
……
然而从前每当他们抱怨时,总有依附世家的人告诉他们,他们若能凭借一个人的努力超过那些家族世代的积累,那才是真正的不公平。
他们直觉不对,但却又不知道如何反驳。
如今天幕为他们背书,他们终于能够肆无忌惮地骂起来了。
而角落处一个青衣年轻男子虽未跟着骂,但是却是目光灼灼地望向天幕。
张九龄7岁能作诗,13岁便被广州刺史赞扬前途无量,因而才名远扬。
然而到了京中后,他却也没能得到曾经以为的那般优待,依旧因为出身被世家门阀所看不起。
甚至他曾经觉得科举轻而易举,如今也开始不确定起来。
论起学识他一点不怕,可他家只是岭南地区的一个小官,论起家世来怎么可能比得过那些世家大族?
唯有武皇喜欢提拔寒门子弟,最后一场殿试由武皇亲自选取的消息后才让他继续保留着信心。
不过现在听见天幕所言的未来后,张九龄心中已然激动了起来。
他相信哪怕自己没能在武皇时期高中进士,未来也一定会被安乐大帝重用。
当然依照武皇一直以来的行事风格,他相信这种机会很小,很快他的时代就会到了。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