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2章 得道多助,宗室们惊呆了(1 / 2)
太祖因何而得天下?因何而荫子孙?朱棣的两个问题抛出,算是正式给一场朱氏内部会议定下了基调。
一众宗室闻之,就知道朱棣要讲的主题一定是团结!至于团结了要去干什么,他们不知道。
不过,只要是团结,那就是好事!当下,便见蜀王朱椿起身道:“皇上,若论我大明得天下只因,当以太祖先皇德而居之。”
“须知自宋以来,中原沦陷,胡虏猖獗,竟敢欺天立朝,以天灾人祸不绝,百姓皆思归汉。”
“得我太祖先皇帝,起于微末,屡遭挫折,却不堕其志,恰逢明王出世,起于红巾,立于江左,而招贤纳士,占集庆,复应天,攻灭陈汉,五伐蒙元。”
“其功之大,前无古人,其德之彰,盖于圣贤,有此太祖立朝,方有我大明今日江山!”
蜀王朱椿,乃是朱元璋的第十一子,因其知书达礼,故而也被朱元璋称为蜀秀才,在一众兄弟最为低调,也最为听话。
当初朱允炆削藩之时,诸王皆受牵连,唯独朱椿得免,后来朱棣上台,也是朱椿多次前来觐见。
故而一众宗室之中,朱棣最喜欢自己这个十一弟,见他主动起身发言,朱棣便摸着胡须道:
“老十一此言不差,若论我朝太祖因何得天下,无过便是有德者而居之一言,先帝有德,故坐江山,先帝有德,故荫子孙,诸卿说说,是也不是?”
“是这么个道理!”朱棣此言一出,朱权就在底下沉声道:“十一兄所言不差,我朱氏自是因德而取天下!”
朱权这么一表态,一众宗室自然纷纷在下方附和,其实他们都知道,朱棣想说的绝对不是这一番话。
但因为这一番话是在称赞朱元璋,故而于情于理,他们这些做子做孙的,都必须要附和一番。
这个时候附和只有好处,没有坏处,相反,若是不附和,或者提出反对意见,那接下来朱棣就有话说了!
所以他们都在附和,好似一团和气的模样,然则只有朱权等人说罢,就不再说话,静静等待朱棣的下文。
他们很清楚,朱棣想说的,一定是接下来这一番话,而随着他们停下附和声音,朱棣也适时开口道:
“虽说这天下是有德者而居之,但以朕观之,打江山却是一人不可,古人云,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又云: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故可知,德者能居江山,关键不在其德,而在于其德多助。”
“助者多哉,方可无往不利,行必果,攻必克,战无不胜,以至于外敌皆亡,独我朱氏能得江山!”
“至于今日,朕召诸卿前来,也不为其他,就为了一个多助二字,希望能得到诸卿助力!”
来了!一众宗室听到此处,便知重点来了,要他们助力,难道又是准备削藩不成?
众人兀自想着,朱椿却起身道:“皇上此言过矣,当今天下,若论德者,非皇上莫属。”
“我等自是臣属,亦是皇上后辈、手足,即为宗室,自当为我大明江山保驾护航,何言助之?皆是分内之事!”
“只需皇上一纸诏书,莫说助力,便是要抛头颅洒热血,我等宗室也是在所不辞,绝无半句虚言!”
他这么一起身,看得一众王爷暗骂这个马屁精,朱棣还没表态呢,你就起来表什么忠心?
若是老四真要削藩,你蜀王带头削了,我们怎么办?要跟着削吧,那肉疼,若是不削,现在人还在京城呢,不削还想走人?
一时间,众人皆是皱起了眉头,唯独朱权见状,瞟了一眼不露声色的朱高炽等人,又看了看慷慨激昂的朱椿,顿时便暗道不好。
他能看出来,朱椿这是在和朱棣演双簧呢!以现在这个舆论倾向,朱棣说什么朱椿都会应下,那他们就只能跟着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