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9章 朱棣的理想,战争推演(2 / 2)
不是他在此处抱怨,而是现在大明的战船属实捉襟见肘,须知现在大明朝主力舰队主要握在两个人手里。
一个是王景弘,为了保证商路的畅通,正率领着大量船只停靠在印度东南岸的锡兰岛,也即现在的斯里兰卡,这是东印度公司建立的前提。
因为现在的印度正处于混乱阶段,一个小小半岛其无论是民族还是国家都颇为复杂。
如果没有强大的海军作为支持,大明朝压根没法在这片土地上扎根,故这一部分海军不能调动。
另一个呢,就是远征黄金洲的郑和了,两年多时间过去,郑和那边是一点消息都没有。
朝臣基本上默认假如郑和的船队失败,那大明朝的主力海军就要丧失三分之一的战斗力。
在这种情况,对一个海外国家发起战争,单论战船就极度稀缺,你连抽调都没地方抽调。
可这种借口无法含糊朱棣,眼见解缙还在劝,朱棣便道:“昔日蒙元伐日,动用战舰不过三千余艘,便杀得倭国海军片甲不留。”
“如今倭国不加强,我大明不加弱,何须筹齐如此之多战舰,便有个一两千艘,也可伐之。”
“朝中船只不够,便从广东、福建抽取,每一卫所抽取一半战船,余者与老四借调,不行再调高丽兵马,战船数量应该无虞!”
“朕不是让尔等劝谏,而是让尔等来商议,此战朝廷当出多少兵马,以何策略进军,方才妥当!”
听着朱棣的话,众臣自然再也劝不出口,纷纷开始低头沉思,不一会儿,便见杨士奇抬头问道:
“若论出兵多少,还需以陛下意向而定,不知陛下欲达成何等战果,方可定出兵数量。”
“不知陛下是准备将这倭国一战而定,还是只欲问罪其国主?两者不可并肩而论。”
朱棣听此,并未给出明确答案,只是问道:“一战而定需要多少兵马,问罪其国主,又须多少兵马?”
杨士奇忙道:“启禀陛下,若只是欲问罪倭国国主,便无需大动干戈,可遣一支偏师前往朝鲜,或三万,或五万,做出攻伐其国之势,则倭国国主必上表言罪。”
“若是欲一战而定,那短时间决计难行,因此国是个岛国,从南至北约莫分为四片大岛。”
“以蒙元伐日为例,蒙元大军先攻对马、壹岐二地,随后进九州,而后却被倭国兵马击败,进而北撤。”
“光此九州一岛,没有十万大军便难以征伐,便从今日起兵,年底攻之,打下此岛也需来年去了。”
“即占此岛,陛下自当继续进军本州,此地山势纵横,进军困难,若是夏日之前无法攻占近畿,那夏日便要退军,以防军中燥热生出疫病。”
“至秋,民夫将歇,粮草运送不及,唯有海船运粮,兵马越多,便需调集越多粮船,朝廷粮船定然不够,需得借调商船,少了难以维继,多了伤财伤民。”
“如此维持三月,至冬日方可北进,数月时间,足以敌军于山间设寨,其国民众数百万,其兵数十万,两军相攻,朝廷势必增援,少了不行,起码再增十万。”
“若是军队士气还隆,或可攻入关东!如此耗时两载,或可占据倭国国土之半,剩余一半,若是敌军投降还好,若是不降,朝廷还要继续征伐。”
“故以微臣估计,此一战,朝廷至少动用二十万大军,前期运粮需民夫二十余万,后期运粮需数万民夫,商船数千。”
“这般便是攻下倭国,也是得不偿失,反倒会如安南那般,叛而复叛,难以归顺,于国无益也!”
说到此处,杨士奇已经朝着朱棣一拜倒地,而朱棣的脸色已然黑了下去,征一个小小倭国,就要动用二十万大军,五十万人?他征蒙古都无需如此之多的兵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