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4 宫中来客(1 / 2)
吴记川饭卖得最好的并非各色新菜、硬菜,而是最最朴实的卤味。
卤味堪称百搭:上得了店堂,入得了雅间,堂食外带两相宜。
因吴记的热菜概不外带,卤味便成了众食客打包带走的不二之选。
吴铭之所以立下这个规矩,一方面是为了把控菜品的品质;另一方面也是出于现实的考虑。
自雅间开设以来,以往不宜宴请的问题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解决,昔日熟客携各自好友纷至沓来。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富人的好友亦多豪阔之士。
如此一传十、十传百,吴记的优质客源便如滚雪球般日益壮大。
但并非人人皆如醉翁那般占据地利,近水楼台先得月。
住得远的食客,既难以经常光顾,雅间更是一席难求。馋虫勾动,如何是好?自然便将目光投向外带。
奈何吴记人手有限,单是应付堂食便已左支右绌,哪有余力兼顾外卖?
川味饭馆也面对同样的问题。
饭点时分,店堂里总是人头攒动,座无虚席。
常有客人提议:“老板,搞个外卖吧!也省得大家天天跟打仗似的抢座拼桌!”
吴建军听了,只是笑笑。
这逻辑在父子俩看来无疑是本末倒置。
堂食的生意好谁会做外卖?正经的餐饮店大多是苦于堂食冷清,只能退而求其次,靠线上订单勉强维持,至于那些只做外卖的小作坊,不在讨论之列。
川味饭馆显然不缺客流,既然堂食已经饱和,又何必上赶着被平台剥削?
吴铭连团购都懒得搞,现阶段,维持现状挺好的。
今天是宋代的九月十二日,现代的10月11日,星期六,但是调休。
不知不觉间,双节八天长假已成往事,今年的法定假期余额不足,下次放假得等三个月后的元旦。
吴铭本以为川味饭馆会小火一把,毕竟,小谢以厨娘的造型登场着实惊艳了不少游客,一度被冠以“川菜西施”的美誉。
事实证明,互联网的水很深,没有推手和大V引流,光靠路人的口碑,根本火不起来。
这样也好,吴氏门宗的底蕴尚浅,太早受到关注未必是件好事,再沉淀沉淀。
21世纪的今天只是一个寻常的周末,但在宋代即将发生一件大事——改元。
年号是古代一种重要的纪年方式,一方面便于臣民称呼,体现四海归一、君临天下之义;另一方面也与灾异、人事的发展变化密切相关。
在古人心中,年号不仅仅只是一个纪年的符号,而是具有神圣意义的标志,“事莫大于正位,礼莫盛于改元”,改元和建元都具有极其强烈的政治色彩。
一般来说,改元主要有两类原因,一是循例改元,即新皇帝继位后逾年改元;二是由于特殊原因而改元,或因政局变动,或因制度改革,或因军事胜利,或因灾异祥瑞,或因祭祀活动……
无论出于何种原因,更改年号通常都发生在新春伊始,以示废旧立新,与民更始。
此次改元却是两宋三百年间最特殊的一次:径以至和三年为嘉祐元年,足见赵祯的焦虑,迫不及待地想要弭平这个多事之秋,以“嘉祐”之名讨个好彩头。
改元于朝廷是天大的事,对民间的影响却没那么大,寻常百姓的日子该咋过还咋过,对吴记川饭的影响就更小了,无非是以后记账、立契时得换个年号。
要问谁最期盼改元,那定是囚犯无疑,因为改元意味着大赦天下。
由于赵祯老是担心有人含冤受屈,所以本朝降赦比较频仍。仁宗在位四十余年,降赦超过一百次,其中大赦二十二次,主打一个宁纵勿枉。
不过宋代的大赦天下并非“不问是非,一切纵之”,诸如十恶罪、杀人罪、犯赃罪,以及那些预期到大赦而故意犯罪的罪行,已经被排除在赦免的范围之外。
改元的诏令正是由欧阳修亲笔拟写,今日朝参时宣之于众,辰时过后已然传遍京中及京郊各大府衙。
这些府衙早已听闻风声,此时便将衙内所有带“至和”字样的文告撤下,替换为嘉祐。
各色礼庆活动也在紧锣密鼓地筹备中,以往,这些活动是和元旦大朝会一并举办,今年特殊,且因是多事之秋,须办得隆重喜庆些。
赐酺宴只是其中一项活动,由位于禁中的内诸司操办。
具体而言,由入内内侍省勾当其务,由六尚局即尚药、尚食、尚辇、尚酝、尚舍、尚衣六局负责当日的宴饮事宜,其余诸司如翰林司(即茶酒局)、内香药库等协助配合。
入内内侍省是宋代宦官的管理机构之一,和内侍省相对应,后者不入禁中,无法接触皇帝和后妃,地位自然远不如前者。
李宪拿着内东门司开具的凭由,过凝晖殿,出会通门,殿中省六尚局已遥遥在望。
会通门是通往禁中的入口,宫禁里的买卖进贡,皆由此入,官家的早晚膳,也由御厨房做好,再由传膳的内侍经此门送入。
正值早膳,宫内寂寂,间或有呼喝传令之声杳杳传来。
自殿中省至凝晖殿,禁卫成列,严加把守,闲杂人等不得过往。
李宪只好退至一旁稍候。
不多时,便有身穿紫衣,头戴幞头的内侍手托食盒,其上以黄色的绣龙食巾笼罩,左手携一方红罗绣手巾,依次自会通门进入禁中,早膳菜肴不过十余盒。
另有二十余人手托金色瓜形食盒紧随其后,因御厨房只供早晚两膳,便预先备下这些菜,以防官家不时取用,宫中谓之“泛索”。
秋风挟裹着寒意呼啸而过,这天是越发凉了。
李宪紧了紧衣襟,见传膳队伍的脚步不疾不徐,心想官家可怜哟,等这些菜送至御前,只怕已凉了大半,再是珍馐美馔,放凉后也不会好吃到哪儿去。
许是因此,官家时常会差张供奉出宫捎些民间的吃食回来。
似这等出宫跑腿的活计,自不劳张供奉亲自走一遭,往下层层转交,往往会落到李宪手里。
非是他资历浅官阶低好欺负——资历浅是真,他年仅十五,在禁中当差不过三载。
但他的官阶并不低,在内侍的十一级官阶中,入内黄门位于第六级,宫中官阶同他持平及高过他的内侍仅百八十余位。
李宪完全可以将此任转交给底下人,之所以没有这样做,主要还是因为年轻气盛,久居禁中闷得慌,有意出宫透透气。
在宫里他不算什么人物,但到了民间,谁人不尊称他一声“李中使”?
久而久之,凡有出宫跑腿的活计,便会落到他头上,因他差事办得好,前些日子还得了张供奉的赏赐,真是意外之喜!
此番赐酺,需邀请民间食肆共襄盛举,别家都可由四司六局去张罗,唯有一家名为“吴记川饭”的食肆,张供奉特意嘱咐,要他亲往一探。
李宪不明所以,很识趣地没有多问,领了凭由,径往东华门而去。
待传膳罢,他接着往南走,过殿中省,出宣祐门,转而向东,不远便是左嘉肃门,有禁卫和内侍值守,管控出入宫禁的人和物。
“王班直——”
“李中使又要出宫办差?”
当值的王班直同他相熟,验过凭由,便即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