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5章 白虎议策,辽东转机(2 / 2)
他沉声问道:“经略的意思是……要我等出兵清洗”
熊廷弼缓缓点头,目光在二人脸上扫过,语气凝重:“不错,辽兵辽将之中,忠勇报国者固然不少,但其中亦藏有狼子野心之徒!若用他们,本帅如何放心”
他顿了顿,声音陡然一沉,环视两位老将军,问道:“二位总兵,可敢行此大事”
戚金与童仲揆对视一眼,彼此皆从对方眼中看到了凝重。
他们深知此事之难。
一旦动手,便是将辽东官场捅个天翻地覆!
那些盘踞多年的将门世家、勾结晋商的豪强、靠吃空饷养肥的官吏,哪一个不是根深蒂固
今日动他们的根基,明日他们的弹劾奏章便能堆满通政司的案头!
然而,大敌当前,岂能畏首畏尾
戚金深吸一口气,目光如炬,斩钉截铁道:“末将,愿效死力!“
童仲揆亦挺身上前,抱拳应命:“临行前陛下亲谕,命我等唯经略之命是从。请经略示下!”
“好!”
见二人神色肃然,熊廷弼紧绷的面容终于舒展开来,眼角细密的皱纹里透出一丝久违的笑意。
他抬手捋了捋发白的胡须,声音里带着如释重负的轻松:“得二位鼎力相助,此事便有了七分把握。”
‘唰’的一声,他猛地扯下身后悬挂的帷帐,一张丈余宽的辽东舆图赫然呈现。
烛火映照下,沈阳、辽阳等要冲之地密密麻麻布满了朱砂标记,宛如斑斑血痕。
熊廷弼抄起案上的竹鞭,在舆图上重重一点:“这些朱批标记之处,都是锦衣卫密查确证的奸细巢穴。上至游击守备,下至商贾走卒,无所不包。”
戚金凝神细看,不由得倒吸一口凉气。
那些猩红的标记不仅遍布城防要地,更延伸至粮仓、武库等命脉所在。
若真如舆图所示,整个辽东的军政体系怕是早已千疮百孔。
他下意识握紧了腰刀,沉声问道:“经略公,这些可都有实据”
话音未落,戚金又自觉失礼,连忙补充道:“末将并非质疑经略,只是此事事关重大,若是杀错人了,该.”
“哈哈哈”
熊廷弼不待他说完便朗声大笑,笑声中却透着刺骨的寒意:“戚将军果然谨慎。此事你可径直去问辽东锦衣卫千户所,每一处标记都录有口供画押。即便偶有冤屈,也不过百中之一二。”
烛光忽明忽暗间,这位经略使的目光幽深,一字一顿道:“值此存亡之际,宁可错杀千人,不可纵放一个!”
见二人仍有踌躇,他转身从紫檀木匣中取出令箭:“二位若怕担干系,本官这就签发钧令。天大的干系,自有熊某一肩承担!”
戚金与童仲揆对视一眼,同时单膝跪地抱拳道:“有经略公钧令,末将等自当效死!”
戚金声音微微发颤,昔日戚家军遭人构陷的往事仍历历在目,他可不愿再被人利用了。
此刻握着这纸手令,仿佛握住了一柄尚方宝剑,心中块垒顿时消解大半。
熊廷弼满意地颔首,亲手将二人扶起。
他转身望向窗外渐沉的暮色,幽幽道:“建奴细作最善蛊惑人心,前日竟有逆贼在辽阳城中散布童谣:
浑河血,浑河浪,明军尸骨填沟壑;
八旗马,踏冰来,沈阳城头换大王。
辽阳米,养肥鼠,将军夜遁弃刀枪;
朱家官,坐金殿,不管辽东饿死郎!”
熊廷弼的目光如炬,在摇曳的烛火中深深凝视着两位将领,那眼神仿佛要穿透他们的铠甲,直抵心底。
“内鬼不除,辽东难安。这些蛀虫不啻于建奴安插在我军心脏的利刃,若不及时拔除,纵有坚城利炮,也终将自内部土崩瓦解。”
戚金闻言,眉头紧锁,他还有其他疑虑。
“经略公明鉴。只是.若大举清洗沈阳、辽阳,恐会引发动荡。眼下建奴虎视眈眈,若我军内部生乱,岂不正中敌军下怀”
熊廷弼闻言,嘴角扬起一抹意味深长的笑意。
他转身走向案几,从堆积如山的文书中抽出一份朱批奏折,在烛光下展开:“戚将军所虑不无道理。不过.有些内情,恐怕陛下尚未向二位言明。“
熊廷弼的声音突然提高了几分。
“自今岁伊始,朝廷已补发历年拖欠的粮饷,每一两银子都由钦差太监会同户部、兵部要员亲自核发,直达士卒之手。”
“不仅如此,陛下抄没八大晋商所得,粮草堆积如山,衣物数以万计,都已赏赐各军。每十日便有宣讲官入营,晓谕皇恩。”
“那些贪墨军饷的蠹虫,轻则革职查办,重则枭首示众!如今的辽东军心,早已非昔日可比。”
说到这里,熊廷弼突然压低声音:“前日辽阳卫有个千户克扣军粮,第二日就被士卒绑了送交锦衣卫。你道为何”
熊廷弼自问自答道:“因为现在的士卒知道,他们的每一口粮、每一文钱,都直达手中,再无人敢从中渔利!谁敢贪墨他们的钱财,他们直禀经略府、巡抚衙门、锦衣卫,就有人来查实情况,替他们伸张正义。”
戚金与童仲揆闻言,眼中闪过惊讶之色。
“竟还有此事,陛下当真深谋远虑。”
熊廷弼见状,朗声笑道:“所以二位尽可放手施为。该杀的,一个不留;该赏的,分毫不差。辽东的根基,远比你们想象的牢固得多!”
熊廷弼一番话掷地有声,戚金听罢,心中迷雾渐散。
前番辽东局势动荡,军心涣散,朝野上下皆忧心忡忡。
可如今,天子不惜重金,补发历年拖欠的粮饷,更抄没八大晋商,以实打实的钱粮稳定军心。
再加上宣讲官入营宣谕皇恩,严惩贪墨军官,辽东军心已非昔日可比。
难怪熊廷弼敢大刀阔斧,清理沈阳、辽阳的汉奸细作!
戚金心中暗叹,世间之事,本就矛盾重重。
前一刻还忧心忡忡,下一刻却因局势变化而豁然开朗。
如今辽东根基渐稳,军心可用,正是肃清内患的最佳时机。
他与童仲揆对视一眼,彼此眼中皆闪过一丝坚定。
熊廷弼既有天子支持,又有充足准备,他们何须再踌躇
此战,必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