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会员书架
首页 >言情 >皇明 > 第230章 宗王内斗,红阳劫变

第230章 宗王内斗,红阳劫变(2 / 2)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他的目光扫过案头堆积如山的奏疏——那里有山东饥民易子而食的急报,有辽东将士缺饷少粮的请命,更有各地流民揭竿而起的警报.

比起这些真正在炼狱中挣扎的百姓,你们这些宗王,也配叫苦

朱由校收回思绪,目光重新落在那堆积如山的奏疏上。

御案上的奏本层层迭迭,几乎要淹没他的视线。

他随手翻开一份,定远侯邓绍煜的署名赫然映入眼帘。

募兵之事

朱由校眉头微皱,这才想起这位勋贵已从山东归来。

他侧首看向侍立一旁的魏朝,问道:“定远侯回京多久了”

魏朝连忙躬身答道:“回陛下,已有一日了。今早递了帖子求见,只是陛下当时正与阁臣商议辽东军务,奴婢便斗胆让他明日再来。”

朱由校微微颔首。

皇帝日理万机,不是谁想见就能见的。

一天不过十二个时辰,能面圣的臣子屈指可数。

那些排不上号的奏疏,往往要在通政司积压数日,甚至更久

朱由校指尖轻叩御案,沉吟片刻后抬首道:“宣定远侯即刻入宫觐见。”

这位年轻的天子对邓绍煜此次山东募兵格外关注。

先前在北直隶招募的三千新兵,如今已成为京营精锐的中流砥柱。

眼下这七千山东兵卒的成色如何,或许将直接关系到未来辽东战局的走向。

“奴婢这就去传旨。”

魏朝躬身领命,快步退出大殿。

时值夏日,酷暑难当。

约莫半个时辰后,殿外传来急促的脚步声。

只见邓绍煜风尘仆仆地赶来,额头上还挂着豆大的汗珠,官服后背已然湿透。

他疾步入殿,在距离御案三丈处便跪伏行礼:

“臣定远侯邓绍煜,恭请陛下圣体安康,万岁万岁万万岁!”

朱由校打量着这位勋贵略显憔悴的面容,微微颔首:“爱卿平身,赐座。”

侍立的小太监连忙搬来锦凳,邓绍煜却不敢全坐,只虚坐了半边,腰背依然挺得笔直。

朱由校待邓绍煜落座后,仔细端详这位勋贵的面容。

只见他原本白皙的面庞如今晒得黝黑,两颊凹陷,眼窝深陷,连那身锦缎官服都显得空荡了几分。

这趟山东之行,着实让他吃了不少苦头。

“邓卿此去山东募兵,辛苦了。”

朱由校语气温和地说道。

邓绍煜闻言,连忙起身拱手:“臣不敢当。为国效力,本就是臣分内之事。”

皇帝微微颔首,心中暗自思量:三家勋贵同去募兵,锦衣卫的密报中,唯独邓绍煜没有半点贪墨舞弊的劣迹。

其余两位,不是克扣军饷,就是强征壮丁,闹得地方怨声载道。

朱由校微微前倾身子,目光专注地看向邓绍煜:“邓卿此去山东,募兵之事进展如何可还顺利”

“启奏陛下,此次募兵之顺利,实出臣所料。原本预计月余方能完成,却不料短短数日便已超额。”

他稍作停顿,继续道:“之所以耽搁至今才回京复命,皆因臣不敢马虎。既要精挑细选体格健壮者,又要妥善安置其家眷。臣深知陛下求才若渴,故不敢以滥竽充数之兵敷衍了事。”

“哦”

朱由校眉头一挑,面露讶色:“竟如此顺利”

邓绍煜神色凝重地解释道:“陛下有所不知,山东自万历四十七年起,连年大旱,赤地千里。流民扶老携幼,饿殍遍野。当听闻朝廷招募京营之兵,不仅管三餐温饱,还有饷银可拿,那些饥民简直如见救星,蜂拥而至。”

他顿了顿,语气中带着几分不忍:“若非臣坚持严选精壮,只怕三日之内就能招满万人。那些面黄肌瘦的流民,为了一口吃食,甚至甘愿卖身为奴”

朱由校眉头微蹙,继续追问道:“登、莱二卫的军备状况如何”

邓绍煜面露难色,摇头叹道:“启禀陛下,登莱卫所早已形同虚设。水师战船仅存十余艘,且多已朽坏不堪。卫所兵卒更是缺额严重,现存者亦多老弱病残。”

“那山东民情如何”皇帝的声音不自觉地低沉了几分。

邓绍煜深吸一口气,语气愈发沉重:“山东民风向来彪悍,如今更是暗流涌动。兖州府内闻香教众公然聚众诵经,青州等地流传着‘红阳劫变’的谶语。最令人忧心的是曹县——去岁黄河决口之处,四十万亩良田尽成泽国,如今流民聚集,怨声载道”

朱由校闻言,胸口如压千钧。

这煌煌大明,竟已遍地干柴!

好在朕早有准备,已派左光斗前往灾区赈济。

他抬眼看向邓绍煜,语气中带着几分凝重:“左光斗在曹县治河赈灾,成效如何”

邓绍煜略作思索,谨慎答道:“回禀陛下,河道总督左光斗确实已基本控制黄河泛滥,疏浚河道,修筑堤防。只是.”

他顿了顿,继续说道:“灾民安置一事,仍是棘手。数十万流离失所的百姓无处可去,聚集在曹县一带,每日仅靠官府施粥度日。”

朱由校目光一沉:“你的意思是恐有民变”

邓绍煜连忙摆手:“臣不敢妄下断言。只是,山东境内,鬻妻卖子者比比皆是。为转运辽东军粮,运河沿线州县竟征发五倍于常例的民夫。百姓不堪重负,怨声载道。加之白莲教众四处煽动.”

他欲言又止,但言下之意已然明了。

这遍地干柴,只差一颗火星。

“若非亲临地方,朕永远只能听到那些粉饰太平的奏报。”

朱由校心中暗叹:纵使锦衣卫遍布天下,若不明示探查方向,他们也不过是群无头苍蝇。

更何况,这些武夫又怎懂得分辨民变的征兆

“邓卿此去山东,当真让朕耳目一新。”

朱由校抬眼看向邓绍煜,语气中带着几分赞许。

“像爱卿这般能体察民情的勋贵,才是朝廷真正需要的人才。”

邓绍煜闻言,不敢称是,只是继续说道:“臣离京前,只道天下太平。可这一路所见.”

他眼中闪过一丝痛色。

“与京师外的惨状相比,山东简直如同阿鼻地狱。”

亲眼目睹了民间疾苦,这位勋贵才真正明白。

要挽救这个千疮百孔的大明,远非想象中那般容易。

朱由校目光灼灼地注视着邓绍煜,看来,勋贵之中,当真是淘了个宝。

“知难为,当有所作为!”

“爱卿此番不仅募兵有成,更将山东实情一一奏报,朕心甚慰。当重重嘉奖!这七千新兵务必要加紧操练,数月之内必须成军——辽东战事吃紧,说不定很快就要派上用场。”

邓绍煜立即单膝跪地,抱拳应道:“陛下放心!臣所募兵卒个个身高六尺有余,筋骨强健。只要稍加训练,必成虎狼之师!”

这些山东汉子本就以高大魁梧著称,更何况邓绍煜是从数十万流民中精挑细选出来的壮丁。

他们不像养尊处优的京营兵卒,而是为了一口饭吃甘愿卖命的饥民。

只需让他们吃饱喝足,教会他们战阵之法,立刻就能成为敢打敢拼的精锐之师。

毕竟

这些汉子可不是京城里那些娇生惯养的少爷兵!

他们是从死人堆里爬出来的山东流民,饿得连树皮都啃过,打起仗来自然悍不畏死。

民风彪悍这一块,没得说。

ps:

求月票啦

距离二百月票加更,只有区区几十票而已!

众爱卿当奋力投票,光我皇明!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