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3章 矫诏威慑,大明班超(1 / 2)
第373章 矫诏威慑,大明班超
帐篷内的暖炉燃着松木,火苗跳动间,将两人的影子映在毡壁上,忽明忽暗。
刘兴祚目光如炬地盯着炒。
他看出了炒的犹豫。
“炒台吉。”
刘兴祚的声音不高,却带着几分深意。
“雪中送炭,才能让大明记你一辈子的好;可若是等胜负已分再凑上来锦上添,大明不缺你这一个盟友,也犯不着给你格外的好处。”
“你该清楚,眼下红河谷的僵局,缺的就是你内喀尔喀五部这股力量。
你出兵,明军胜,你是头等功臣;你不出兵,明军若仍胜,你日后再想攀附,可就没这么容易了。”
炒眼神闪烁不定。
刘兴祚说得没错,但草原部落向来“拜强者、记恩义”,也怕“站错队、遭清算”。
出兵驰援,若是赢了,好处自然少不了;可若是输了,内喀尔喀五部怕是要被努尔哈赤记恨,日后在草原上都难立足。
炒沉默许久,终于开口。
“请威虏伯给我三日时间考虑。”
这老狐狸的语气带着几分恳求。
“出兵关乎五部存亡,我需与各部首领商议,不能擅自做主。”
刘兴祚的嘴角猛地一抽。
三日
红河谷的战局瞬息万变,三日时间,胜负早已经分出来了。
他强压下心头的焦躁,脸上掠过一丝怒色。
可转念一想,自己此刻还是阶下囚,若是逼急了炒,一刀把他头颅砍下来,也不是不可能的。。
刘兴祚深吸一口气,语气缓和了几分。
“三日便三日,只是希望台吉莫要错过了时机。”
之后刘兴祚像是想到了什么一般,又问道:
“对了,科尔沁部的踪迹,台吉可知晓”
炒闻言,眼中闪过一丝诧异,随即点了点头:
“他们的营地就在我部北面二十里处,昨日还派了人来通传,说是要‘共商援金大事’。不过……”
他顿了顿,语气带着几分玩味。
“他们内部似乎出了点问题,昨日夜里,营地里还传出过争吵声,隐约能听到‘助明’‘助金’的字眼,听说差点就火拼起来了。”
“哦”
刘兴祚的眼睛瞬间亮了。
“此话怎讲科尔沁部内部怎么会有分歧”
炒见刘兴祚感兴趣,便也不再隐瞒。
反正这些情报说出来,既不会损害内喀尔喀的利益,还能卖刘兴祚一个人情,为日后留条后路。
“科尔沁部与建奴有姻亲,早年便归附了努尔哈赤,这是亲建奴派。
可近年来,明军在辽东渐强,加之科尔沁部的哲哲被大明皇帝纳为妃子,许多科尔沁贵族不想再被建奴牵制,想要依附大明,这便是亲明派。”
他端起酒碗抿了一口,继续道:“昨日听说抚顺城破、代善战死,两派便吵了起来,亲明派说该趁机倒向大明,亲建奴派却坚持要按原计划援金,两边各不相让,差点就动了刀兵。”
“原来如此!”
刘兴祚猛地一拍大腿,心中的失望瞬间被狂喜取代。
炒不愿出兵,可科尔沁部有亲明派啊!
若是能说动科尔沁部出兵,不仅能解红河谷之围,还能借机分化草原部落与建奴的关系,简直是一举两得!
他强压下心中的激动,目光重新落在炒身上,语气带着几分试探:
“台吉既然知晓科尔沁部的内情,想必也有办法让我与他们的亲明派见上一面吧”
炒看着刘兴祚眼中的光芒,哪里还不明白他的心思
他沉吟片刻,缓缓点头:“倒也不是不行。我可以派人护送你过去。只是威虏伯,此事若是成了,你可得在熊经略面前多提我内喀尔喀一句,毕竟,这消息是我告诉你的。”
“那是自然!”
刘兴祚立刻应下,脸上露出久违的笑容。
“只要能解红河谷之围,台吉的这份人情,我刘兴祚记在心里,大明也记在心里!”
“不过,在台吉派信使去科尔沁之前,我还需向台吉借一样东西。”
炒正琢磨着如何在“不出兵”与“结好大明”之间找平衡,闻言一愣,放下酒碗问道:
“哦威虏伯要借什么只要我内喀尔喀有的,定然不会推辞。”
他以为刘兴祚要借马匹、干粮,或是护卫的士兵,却没料到接下来的话让他心头一震。
“借一道圣旨,或是一块黄布,能做成圣旨模样的东西便好。”
刘兴祚嘴角勾起一抹浅淡的笑。
“嘶!”
炒倒吸一口凉气,端着酒碗的手微微一顿,酒液晃出几滴洒在羊毛毯上。
他瞬间明白了刘兴祚的目的。
这是要假传圣旨,借着大明的名义去说服科尔沁部的亲明派!
要知道,假传圣旨乃是灭族的死罪,那些循规蹈矩的中原官员,便是借他们一百个胆子也不敢做。
可眼前的刘兴祚,竟能如此轻描淡写地说出来,倒真有几分草原汉子的狠辣与果决。
“威虏伯果然不是那些墨守成规的中原官员,倒有几分我们草原人的做派。”
但他意有所指的问道:
“可是假传圣旨是杀头诛九族的罪过,您就不怕事后大明追究”
“非常之时,当用非常之法。”
刘兴祚将酒碗一饮而尽,碗底重重磕在桌上,声音掷地有声。
“眼下熊经略困在红河谷,多耽搁一刻便多一分危险,我深受皇恩,只要能够战胜建奴,便是时候追击,要杀我刘兴祚,我也认了。”
刘兴祚对大明的忠诚,远超常人想象。
“科尔沁部的亲明派虽有心助明,却缺一个‘名正言顺’的由头。
我若能拿着‘大明旨意’去,他们便有了出兵的理由,既能说服部众,又能堵住亲建奴派的嘴。
这层窗户纸,总得有人来捅破。”
他盯着炒,催促问道:“台吉可有若是没有黄布,便是染成黄色的麻布也行,只要看着像那么回事便好。”
炒敬佩刘兴祚的忠诚,但还是摇摇头,坦诚道:“圣旨是真没有。”
他解释道:“你也知道,扎鲁特、巴林、翁吉剌特、巴岳特、乌济叶特五部与大明向来只靠‘互市’和‘抚赏’打交道。
你们给我们银两、布匹、茶叶,我们帮你们牵制建奴,说白了就是军事上的合作,算不得正式的藩属。
大明从未给我们下过圣旨,更没册封过什么爵位,哪里来的圣旨”
刘兴祚闻言,脸上的期待淡了几分,却没完全失望。
他本也没指望炒真有圣旨,不过是试一试。
就在这时,炒像是想起了什么,眼睛一亮:“不过,圣旨没有,倒是有几道大明兵部发的谕帖。”
他挥手召来一名亲兵,吩咐道:“去我帐中,把那只紫檀木盒子取来,里面有大明的谕帖。”
亲兵应声而去,不多时便捧着一只雕工粗糙的紫檀木盒回来。
炒打开盒子,里面放着三四张泛黄的纸,纸张边缘绣着简单的云纹,右上角盖着大明兵部的朱红大印,正是此前明朝为了协调军事合作,发给内喀尔喀五部的谕帖,内容多是“令尔部牵制建奴游骑”“按时赴互市交割”之类的话。
“只是这谕帖的内容是定死的,我可改不了。”
炒拿起一张谕帖递给刘兴祚。
“这东西既不是圣旨,内容也和科尔沁部无关,您要它做什么”
刘兴祚接过谕帖,手指抚过纸上的朱红大印,眼中瞬间闪过一抹亮色,仿佛拿到了宝贝一般,忍不住笑道:
“有这个就够了!内容是什么根本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上面的兵部大印。只要让科尔沁部的人看到这枚印,他们就会相信,我此次来劝他们出兵,是有大明官方授意的,不是我个人的主意。”
他将谕帖小心翼翼地折好,又接过明黄色的布帛,把他卷成圣旨的模样,放进怀里,对着炒拱了拱手:
“多谢台吉!有了这东西,说服科尔沁部的把握便又大了几分。”
“威虏伯定好主意就好,我就祝兄弟一路顺风了!”
“此事若成,台吉便有大功!”
刘兴祚端起酒碗,与炒碰了一下,心中已然开始盘算如何说服科尔沁部出兵了。
而炒痛饮一杯酒,看着刘兴祚的侧脸,心中也打着算盘。
若是刘兴祚真能说动科尔沁部,内喀尔喀五部即便不出兵,也能借着这份“情报之功”,与大明攀上关系。
总之
无论战局如何,他炒都不会吃亏。
刘兴祚在帐中匆匆吃过烤羊肉、灌下两碗暖身的马奶酒,便作别炒,翻身上马,身后二十名内喀尔喀骑兵紧随其后。
这是炒“借”给他的护卫。
“驾!”
刘兴祚猛地一夹马腹,战马吃痛,发出一声嘶鸣,四蹄翻飞,在雪地上踏出深深的蹄印。
二十里路程,他恨不得一鞭催到底。
凛冽的寒风刮得脸颊生疼,他却浑然不觉,只死死盯着前方夜色中隐约的篝火轮廓。
身后的二十名骑兵虽熟悉草原地形,却也被他催得气喘吁吁,战马的呼吸在冷空气中凝成白雾,蹄声密集得如同急雨。
不过一个时辰,科尔沁部的营地便赫然出现在眼前。
刘兴祚勒住战马,目光扫过营地布局。
按炒所说,亲明派的科尔沁右翼部落驻扎在南面。
他深吸一口气,翻身下马,大步走向营门,声音洪亮:
“明国使者刘兴祚在此!速去通报你家首领,此前派往大明的两位奥肯,回信已到!”
“奥肯的回信”
守卫们面面相觑,眼中闪过一丝惊喜。
此前科尔沁右翼派布和台吉的两个女儿去试探大明,本就抱着依附的心思,如今听闻回信已到,哪敢怠慢
一名百夫长立刻转身,朝着中军大帐的方向狂奔而去,其余守卫则下意识地收了兵器,虽仍盯着刘兴祚身后的二十名内喀尔喀骑兵,却已没了敌意。
不过片刻,中军大帐方向便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
莽古斯、明安、孔果尔三兄弟快步走出,身后还跟着布和台吉。
这四人正是科尔沁右翼亲明派的核心,此刻脸上满是急切与兴奋,脚步都比平日快了几分。
可当他们看到刘兴祚身后只有二十名草原骑兵,既无明军仪仗,也无随行官员时,脸上的笑容瞬间僵住,眼中闪过一丝疑惑。
“这位便是明国的天使”
莽古斯上前一步,目光在刘兴祚身上扫过,虽仍保持着恭敬,语气却多了几分试探。
“为何不见明军护卫与文书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