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6章 备战(1 / 2)
何敬宾几乎是挪出宫门的。直到远离了那令人窒息的殿宇,来到宫墙外的阴影下,他才敢停下来,扶住冰冷的墙壁,大口喘着气。
午后的阳光照在他身上,他却感觉不到一丝暖意,反而激灵灵打了个寒颤。
这时他才发现,里衣早已被冷汗浸透,紧紧贴在背上,连最外层的侯爵官服的下摆,也晕开深色的水渍,沉甸甸、凉飕飕地裹着双腿。一阵风吹过,他浑身一抖,如同刚从水里捞出来一般。
“这个……这个不成器的畜生!”他在心里发出无声的咆哮,怒火与后怕交织,几乎要烧穿他的胸膛,“去北境多年,寸功未立,倒学会给家里招来这泼天大祸!险些……险些就让我何家九族的人头落地!”
他失魂落魄地回到侯府,关上书房门,立刻研墨铺纸,笔尖因愤怒而颤抖,墨点滴落,污了上好的宣纸。他写给儿子何英庆的信,字字如刀,句句带血,将对方骂得狗血淋头。
最后,他下达了最冷酷的指令:“……立刻找个替死鬼,杀了,就说是他谎报军情,构陷忠良!动作要快,人头送到京城,此事必须了结!”
北境。
何英庆接到父亲的密信,只读了几行,脸色便瞬间惨白如纸,握着信纸的手止不住地发抖,背心同样沁出一层冷汗。
他这才意识到,自己为泄私愤的构陷之举,竟险些将整个家族拖入万劫不复的深渊。
他不敢怠慢,立刻寻了个由头,抓来一个手下,不由分说便拖出去斩首。那颗血淋淋的人头被快马加鞭送往京城,附上的说辞与何敬宾信中所言一模一样:误报军情者已被正法。
何敬宾拿着这颗“罪魁祸首”的人头向皇帝赵简复命。赵简本意也只是敲打,见对方态度“诚恳”,处理“果断”,便也就势下了台阶,此事就此揭过。
然而,皇帝“彻底剿匪”的旨意,却成了压在方致远心头的一块巨石。
他接到圣旨后,独自在书房里坐了许久,只觉得额角一阵阵抽痛。剿匪?谈何容易!那些土匪如同山里的野草,官兵大军压境,他们便化整为零,钻进深山老林无影无踪;
待官兵人困马乏一撤退,他们又如同鬼魅般冒出来,继续烧杀抢掠。历朝历代,谁能真正将匪患清除干净?这根本是个费力不讨好的苦差事。
思前想后,他采取了最稳妥也最实际的办法:命李儒清派遣张辽,率领五百士兵,就地在十里堡长期驻扎,以防御为主,确保铁头山的土匪不敢再袭击十里堡即可。
这道命令,正中张辽下怀。
他早就看到杨继云、雷万春二人投靠赵范后,不到一年便官升副将,而自己在造化城苦熬十多年,依旧是个小小的县尉。
留在赵范身边,在他眼里,无疑是通往权力和功勋的捷径。他欣然领命,心中充满了期待。
另一边,赵范接到了皇帝准许他蓄养五百私兵的正式圣旨。
他摩挲着光滑的绢布,嘴角露出一丝不易察觉的笑意。陈公公的遇险,铁头山的夜袭,这些坏事在皇帝的解读里,反而成了他赵范忠于职守、处境危险的证明,阴差阳错地为他赢得了合法武装的许可。
“看来,沙里河的那次夜袭,倒是在另一个角度,帮了我一个大忙。”他低声自语。
命令颁布,招兵的告示贴满了十里堡及其周边乡邑。
消息像长了翅膀一样飞散开来。一个最吸引人的条件摆在眼前:一旦被十里堡护卫队录用,便可免去被征发前往北境与凶悍羯族人作战的苦役!这对于饱受兵役之苦的边民来说,无疑是天大的福音。
报名处从早到晚都排着长龙,人头攒动,络绎不绝。
但赵范自有原则。
他优先招募十里堡本土的男丁,理由很简单:这里是他们的家园,保护自己的家园,他们会爆发出最强的力量和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