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十一章 今人何必不如古(2 / 2)
尚书日:「牵强附会,实乃可笑!天子令世人质疑、实证,若不能实证,便是可疑。
汝速去也。」
何点被驳倒后,换了张舆记录,让王羲之喘口气,休息一会。
邵勋让人将记录拿来。
这个何点动机不纯,若非今天说了不因言获罪,定要狠狠训斥一番。
他所说的内容其实汉儒末期的僵化套路,天人感应,牵强附会,到现在还很有市场,
连热衷玄学的人都学习这玩意。
至于相信的成分有多少,那就看个人了。反正王衍很喜欢谈这个,但部勋发现他其实是不信的,原因也很简单,很多星象、天变、日月异象根本就没应验,有些则是出现异象后再找一个发生的事件,牵强附会套上去。
这也是有人质疑天人感应学说的主要原因,怎么听着像是马后炮呢?
毛邦深得他的意旨,提出要实证。
你不能证明,那就是假说,别拿这个当真理。
这个质疑、实证的态度,是邵勋极力想推广的,也是他大政方针中提出「实事求是」的主要原因。
争论到现在,说实话已经偏题的苗头了。何点不从思想本身来反驳,而是迁回人身攻击,可见一斑。
或许辩论到最后都这样。
前汉盐铁会议大辩论,到最后桑弘羊谈财政国防,贤良文学谈用爱发电,你讲你的,
我讲我的,都在输出观点,鸡同鸭讲。
但这种辩论也不能说没意义,至少可以争取一部分中间派,以及让本就倾向于你的人更好地理解其中的深意,甚至还可能削弱反对派的意志。
便是到了现代社会,这种政策讨论辩论仍然屡见不鲜,即便发起会议的人心中早有决定。
将记录送回去后,邵勋正要继续听,却又有人问他了。
嗯?是谁这么不懂规矩,总是越过他设置的辩手直接「刺王杀驾」?
抬眼一看,原来是巴西太守龚壮。谁把他弄来的?太守不要做事吗?丢给郡丞做得好吗?
罢了,面刺朕者,今日无罪。
「敢问陛下,老子著五千言,举守静抱一之事,令人身心愉悦。而陛下却让人穷究道理,或可得一二奇物,兴家旺产业,然终究违背圣人本意。」龚壮说道。
「其一,老子举守静抱一,非为守虚无,而是守道。道固然无形无相,但并非无迹可寻。道生万物,万物各持一部分道性,警如丹砂在炉中受热而成硫磺、水银,二者各有禀赋,而与丹砂不同。此道生耶?人生耶?」邵勋问道。
龚壮皱眉思索片刻,道:「似是人生。」
「那就对了。」邵勋说道:「道为何物?第一段就写了,统括、混同宇宙万物根本之物,谓之道。朕在第一段最后有注,道之理,乃宇宙根本之理,朕谓之‘真理」。真理是道,但无灵慧,是死物,人亦可以利用万物各自偏持的一部分道。如此行事,岂非近于大道?一代代人持续下去,或许真就成道、得道了。」
说完,邵勋继续举例:「丹砂中可有硫磺、水银?」
「无。」龚壮摇头道。
「那丹砂却借于人手,变成了硫磺、水银,这便是人化用了道。能行此事,且想通其中之理者,便已收集了一条道性。」邵勋说道:「再能明白草木变草碱之事,便收集到了第二条道性,收集得越多,真理越明,近乎得道矣。」邵勋说道:「君欲得道否?」
龚壮神色莫名,叹道:「我老矣。」
「君能明白多少道性便明白多少,此非一朝一夕之功,便如那愚公移山,子子孙孙无穷匮也,总有一天能收集完。」邵勋又道:「再者,天下士人崇尚空谈者多,但终究有重于实务者,有志者群策群力,万象院收集每个人掌握的道性,公之于众,兴许没那么慢。」
龚壮忍不住问道:「真能得道么?」
邵勋问道:「君等清谈,可曾论过列子御风而行?」
「自是论过。」
「列子御风而行真假难辨。」邵勋说道:「但凡人未必需要得道才能御风而行,《崇有新论》中提及资以外物,或许对道、真理的理解加深,有朝一日便可凭借外物御风而行,无需真的成道。」
龚壮然,旋即失笑。
「方才朕所说只是其一,还有其二。」邵勋又道:「今之典籍,多成书于先秦。彼时中原是什么样?而今是什么样?朕一再提及‘与时俱进」,好好体会此四字。」
「今人何必不如古?儒者言必称子曰诗云,玄士动辄老庄,一点志气也无。太学、国子学到现在还在学先秦经典,可先秦距今多少年了?数百上千年了。先民习气、学识与现在一样吗?适用于彼时的经典还适用于今日么?修修补补或许还能用,但为何不自创一门新学?让后人都读你们的典籍?」
「《论语》成书于数百年前,今时今日读读倒无所谓,可若数百年乃至上千年后仍将此书作为太学试经圭桌,朕才是真的失望。怕是孔子也要骂后人不争气,怎么一千年、两千年后的人还在考他的书?」
「孔子如此,老庄亦是。难道华夏九州一代不如一代,一直不能出一本鸿篇巨著,不让先人专美于前?太学现在考的是汉武帝所定之五经,朕要等多少年,才能将此五经请出太学?」
龚壮脸色大变,一时竟无语。
说到这里,邵勋最后总结道:「卿每年从庄客手中收粮数十万斛,养你全族绰绰有余。朕也不要求多,量力而行,每年拿出几万斛粮,穷究宇宙万物之理即可。若有所得,
投书万象院,与同道交流心得,刊印于辑文之中,朕会定期发还给你们。不积步无以至千里,每做一件事,都离大道更近一步,君当勉之。」
说完,邵勋离席起身,更衣去了。
其实是他不想再多说了,让辩手跟他们扯即可。
没有今日这场辩论,诚然也有一部分出于自发爱好搞研究。
但搞了这场辩论,有可能吸引更多的人参与进来,这就是目的。
等愿意从事此道的「火种」多了起来,质疑、实证精神、逻辑思维以及科学的寻道(真理)方法论就可以在他们中间推广一一这几个的重要性,可能比大多数人想象得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