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董允传(1 / 2)
董允,字休昭。
荆州南郡枝江县人。
他是掌军中郎将董和的儿子。
董允小的时候跟费祎是好友,二人都有才华,为蜀中年轻一辈中的佼佼者。
在刘备称帝册立太子刘禅的时候,董允和费祎被选为太子舍人。
后来董允任职太子洗马。
(备注:太子洗马这个官职,可不是给太子洗马匹的官职,而是教太子政事、文理的官职。)
建兴元年(233年)。
刘禅继位,董允与费祎同时被提拔为黄门侍郎。
建兴五年(227年)。
平定南方的诸葛亮准备北伐,去往汉中屯兵。
诸葛亮担心他离开以后,刘禅年纪轻轻,缺乏分辨是非的能力。
同时诸葛亮觉得董允为人正直,秉公办事,将皇宫内部事务,全部交给董允处理比较合适。
临行前诸葛亮上书(前)《出师表》中点名提到郭攸之、费祎、董允三人,让刘禅听信任用。
诸葛亮出发的时候,又让费祎为丞相府参军,随军北伐。
因此,董允迁任侍中,领虎贲中郎将,掌管宫中的禁军。
郭攸之这个人,性格温顺和蔼,在诸葛亮走后不敢多管闲事,只是摆设而已。
所以,处理宫中大小事务,进献忠言的责任都落在董允的身上了。
董允处理政事,采取防患于未然的办法。
他敢于,并且多次匡正刘禅的不当行为。
刘禅多次想要从民间选取美女,用来充实后宫。
但是董允认为天子后妃的数量不应该超过二十,现在刘禅的后宫人数已满,不应该再有增加了。
因此,董允始终都是拒绝刘禅的要求。
因为董允的严厉,而刘禅也变的开始畏惧他了。
此后宫墙之内的事务都由董允处理,而宫外丞相府的事务,都由蒋琬处理。
诸葛亮并没有后顾之忧。
建兴十二年(234年)。
诸葛亮去世,魏延与杨仪之间的矛盾爆发,同时上奏对方谋反。
刘禅不能分辨,董允与蒋琬两位重臣都认为杨仪没有问题,而怀疑魏延有问题。
杨仪的大军回朝之后,蒋琬被任命为尚书令,益州刺史,大将军。
并且录尚书事,封安阳亭侯,成为蜀汉第一重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