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6章 韫椟妙术(2 / 2)
儒家,于创造物质财富之际实现自我价值。道家,以完善之自我引领和谐之社会佛家,于为他人献爱心、为社会作贡献之时实现个人价值之最大化。
儒家,修齐治平,“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为万世开太平。道家,道法自然,道政合一。佛家,觉悟人生,涅盘圆满。
儒家,入世的哲学,道家,隐世的哲学,佛家,出世的哲学
儒家主张“诚心、正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儒家有社会责任感,他们积极入世,自觉地“以天下为己任”,“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道家讲“自然”,讲“道”,超离了尘世。老子讲:“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凡事顺其自然,人力所不能及的事不可过分强求,让热衷于尘世功名的人更加清醒。
佛家讲“三界”、“轮回转世”、“因果报应”、“色空”等,善者入天堂,恶者下地狱。
儒家之以“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是为使命。
道家以“自然”观照人,认为,一个人若能超脱于生死的执着,其心灵也就可以超脱形体的局限,而与“道”契合为一,进入“万物一府,死生同状”(《庄子·天地》)的境界,在心灵上获得极大的自由,成为精神上不受任何环境影响的“圣人”,或神妙至真的“神人”。
佛家基于对人生“无常故苦”的价值判断,怀着对人的迷惑、烦恼、痛苦、死亡的真诚关切,指出解脱的方法和途径,从而为人提供了一种宗教的精神依托。更着重转向内心的探索、转换和提升,把心性修养看作人生解脱的必由之路,明心见性,超脱修心。
儒家强调“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儒家的大同理想,内圣外王之学,正己正人、成己成物的主张,以及“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的心态,无不反映出刚健有为、奋进不止的精神。
老子所说的“道 ”,是宇宙的本源和普遍规律“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人事必须“因阴阳之恒,顺天地之常”,违反客观规律,必然招致灾祸。“夫人事必将与天地相参,然后乃可以成功”认为道是世界的终极根源,是无所不覆、无所不载、自生自化、永恒存在的宇宙本体,否认有超越于道的任何主宰。
佛教以“牺牲”为教义,“牺牲”就是奉献。地藏王菩萨说:“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佛家讲布施,讲诸恶莫作,众善奉行,都是奉献精神的体现。
儒家之思想,早已成为华夏人之生活所必须的指导,有如是国人的dNA。
要知道,每个修者都生活在普世人间中,受伦理道德的规范,有礼有节地待人接物。怀有积极入世的热情,投身自己的事业。儒家精神,便是渗透在每个人骨子里的一种“道”。
而当国家战乱、社会动荡的时候,道家就像是一剂救世良药,为社会救治疗伤。纵观历史,每逢乱世,就有道门的高人大士出手。老子、姜子牙、鬼谷子、诸葛亮、刘伯温、袁天罡等等,为百姓平定凡尘战事,助君王领导者治理天下,立下不世奇功。
由于佛家讲“明心”。 “明”的这个“心”是慈悲心、平常心、虚空心、清静心,也就是人的本心,所以叫“明心见性”。“明心”,即明白世界的本性,明了自己的本心,那就不会有所纠结,自然能很聪明慧智地应对种种生活场景,幸福感提高了,极乐世界西方净土自不远矣!
儒士之正气,源自造化,乃是充盈于天地之间的至大至刚之气。于凡士而言,正气即为光明磊落、刚正不阿之气。孟子有言:“吾善养浩然之气”。具体而言,乃是培养正义感,塑造一身正气的儒家人格。
道家之特质,在于“大”气,其眼界广阔,气象更为宏大,乃至大象无形、大音希声。“天地与我共生,万物与我为一”。一言以蔽之,便是大气。养大气需以大道为心,以自然为意,以日月为双眼,以天地为视野。勿惧高不可攀,简而言之,便是以大观小,以全观缺。于为人处世、看待问题之际,若能力求更具高度、更为全面,不狭隘、不偏颇,便已踏上通往大道、臻于大气之途。
佛门认为,对违背自身意愿的他人或他事物心生怨恨之情,会使众生身心产生热恼、不安等精神作用,进而引发争斗,或导致相互残杀,轻者祸及一家一村,重者使整个社会,乃至整个国家陷入灾难。
修者如何能消解心中的怨气呢?!佛学有云:“看破,放下。”看破,放下则会心无挂碍,更不会有怨气存于心中。“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处处皆为净土莲花,毫无阻碍。
道家思想着重强调“道法自然”“自然之道不可违”,认为人乃自然之组成部分,故而倡导人应爱护自然,维持与大自然和谐共处之关系,顺应大自然之客观规律行事,不妄生方可长生,警示人们勿行无谓争斗与掠夺之事,夫唯不争,天下莫能与之争,一切需顺其自然,仿若流水般无往不利。不争不胜,方能长存!反之,逆自然之道而行,必将自缚手脚,必然会危害人类自身,招致自绝于天地之严重后果,乃至被大自然逐出“地球村”。
佛家所处理者,乃人与超自然之关系,讲生命之超越。于此,可察见吾等与其他生命最深之因缘,吾等与宇宙大化最深之连接,乃至直接了生脱死,此乃佛家修行令汝观照之处。人类乃地球上唯一会问“生从何来、死向何去”之动物,于此,即有人与超自然之连接,而其关联着终极之关怀。
佛教自汉代传入华夏国后,为华夏人带来全新、超验之生死观,华夏人才有了死后来生、轮回转世诸观念来。
佛教之人生观具普世性,其关注一切生命,而非仅局限于人类自身,将世间一切具灵性之生命皆作为考察与关怀之对象。同时,佛教之人生观既通现世,又承过去,指未来。人生苦短,处处无常与苦难困厄吾等,为人者当重视当下之自我完善,自当下之自我始,达心灵之和谐与生命之升华,扬善抑恶,以“慈悲喜舍”“悲智双运”之佛教思想,充实自我,实现自我之人生价值。
儒、道、佛三家学说,为华夏文化之国粹命脉,其根本核心是倡导善良,尊重天体自然,传播改造世界,增进人类文明的理论,让人们在社会实践生活中,遵守规律,平等进取,使世间生活更和谐美好。
儒、道、释三家学说,各成体系,渊深博大,三家学说并非相互对立,修者若能好学善思,融会贯通,兼容并蓄,必能在实践中,取舍有道,成就自我,建功立业。
修者应具忠恕、勤学、孝悌、自省、宽仁等核心智慧。故,整合抄录儒释道三家思想经典,献十句箴言及解读于此。
忠恕之道,“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强调对上忠诚、对人宽恕,此乃儒家立身之本。孔子以“一以贯之”概括其核心思想。
自我雕琢,“玉不琢,不成器”,揭示成长需不断精进,道家“返璞归真”的前提,正是先历经雕琢的过程。
细节决定,“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体现道家“大道至简”中蕴含的辩证思维——欲成大事者,必重细微之处。
及时努力,“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与佛家“当下”观念相呼应,警示当把握现有时光。
谦逊学习,“三人行,必有我师”,体现儒家开放的学习态度,与佛家“破除我执”不谋而合。
包容处世,“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融合道家“和光同尘”与儒家“中庸”之智慧。
孝悌根本,“千经万典,孝悌为先”,直指正儒家伦理之核心,亦是修行之根基。
心志之力,“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暗合佛家“心能转境”之能动哲学。
勤勉奋进,“一勤天下无难事”,融会贯通儒释道三家。儒家重视践行,佛道注重修持,皆需此品质。
超越执迷,“三心不可得”,直接援引佛家《金刚经》,点破对过去、现在、未来的执念。
深入思考:这些箴言皆指向“知行合一”的实践智慧,其中忠恕之道与三心不可得,分别代表儒释的至高境界,而“勤”与“孝”则是贯穿三家的通用法则。
儒家之精髓在于养正气,浩然正气,长存天地间。它强调修身、治国、齐家、平天下,以正修身则造福苍生,以邪修身则涂炭生灵。
道家之精髓在于养大气,育清气,清净无为。它注重治身、养生,遁世究万物,练心见本性。天地与我同根,万物与我一体。
佛家之精髓在于化怨气,育和气,心具无上正等正觉。它倡导明心见性,同体大悲,信因果,渡人亦渡己。断烦恼,了生死,解世间诸般苦痛。
总而言之,儒释道三家经典及其精要,以及百家思想之根基精髓,乃是修行者务须通晓之玄妙法门,其内涵深远。
恰似商丘子胥之典故,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皆有其机缘际会在。
修行者既可自觅三千大道领悟,亦能别开生面突破,何去何从,全在自身一念之间。
至于究竟能臻至何等境界,实则成事在人,谋事在天,因缘际会,且行且珍惜耳!
商丘幽栖,韫椟妙术。
渴饮寒泉,饥茹蒲术。
吹竽牧豕,卓荦奇出。
道足无求,乐兹永日。
《列仙传·商丘子胥》西汉·刘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