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会员书架
首页 >言情 >成道天书 > 第287章 荣耀师门

第287章 荣耀师门(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列仙传》下卷有讲:“子主者,楚语而细音,不知何所人也。诣江都王,自言“宁先生雇我作客,三百年不得作直,以为狂人也。”问先生所在,云在龙眉山上。王遣吏将上龙眉山巅,见宁先生,毛身广耳,被发鼓琴。主见之叩头,吏致王命。先生曰:“此主吾比舍九世孙。且念汝家,当有暴死女子三人。勿预吾事!”语竟,大风发,吏走下山。比归,宫中相杀三人。王遣三牲立祠焉。子主挺年,理有所资。宁主祠秀,拊琴龙眉。以道相符,当与讼微。匡事竭力,问昭我师。

意思是说“子主,说话带楚地口音,而且声音很细,不知道他是哪里人。

他去谒见江都王,自称“宁先生雇佣我作门客,已经三百年没能在人世间任职当班了,认为我是一个放荡不羁的狂人。”

江都王问他宁先生在哪里,他说在龙眉山上。江都王便派官吏随他上龙眉山顶,见到了宁先生。

宁先生全身长毛,耳朵很大,披散着头发,正在弹琴。子主见了他就磕头,官吏传达了江都王的意旨。

宁先生说:“这个子主是我邻居的九世孙。你且先顾念你自己的家人吧!会有三个女子突然死亡。请不要预测我的事情!”话刚说完,大风突起,官吏只好跑下山来。

等他回到江都,宫中已有三个人被杀死。江都王派人送去牛羊猪三牲,并为宁先生建了祠堂。

子主特别长寿,论理必当有人帮助。宁封祠堂秀美,独自弹琴龙眉。既与道义相合,当不参与争辩是非。匡救世事尽心竭力,名声昭彰是我师。”

从子主的经历来看,确实很难发现他有什么特别出众的地方。他之所以能够得到仙人的帮助,也不过是因为仙人念及与他的祖辈是邻里旧交,所以才稍微出手相助,给他一点小小的助力而已。

然而,子主的师父宁先生却是一个背景极其深厚的仙家人物。如果不是他有意隐瞒自己师门的来历,恐怕他背后所代表的大宗门早就被世人所知晓了。

正如他自己所说的那样“勿预吾事”,意思是告诉世人不要预测他的事情。那么,让我们且来谈谈师门宗师对于一个修者而言,到底有多重要吧!

首先,一个强大的师门,良好的师父,可以为修者提供丰富的修炼资源和知识传承。

这些资源包括珍贵的功法、法宝、丹药等等,能够帮助修者更快地提升自己的实力。而知识传承则可以让修者少走很多弯路,避免一些不必要的错误和风险。

其次,师门还能为修者提供一个良好的修炼环境和氛围。在师门中,修者可以与其他同门师兄弟交流切磋,互相学习进步。同时,师门也会有一些规定和制度来约束修者的行为,保证修炼的公正性和安全性。

最后,师门的名声和影响力也对修者有着重要的作用。一个有名望的师门可以让修者在修行界中更容易被人认可和尊重,从而获得更多的机会和资源。相反,如果师门名声不佳,那么修者可能会受到一些不必要的歧视和困扰。

修真者的师门在修真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师门不仅是修士的庇护所和资源来源,更是他们成长道路上的重要指引。

师门为修士提供了庇护和资源。在修真界,门派林立,如同资本运营之公司,拥有自己的武装势力和势力范围,能够庇护门下的修士,并提供丰富的修炼资源,如珍贵的矿产、灵气充沛的修炼福地、稀有的仙草灵材等。

这些资源对于修士的提升至关重要,能够帮助他们在修炼过程中更快地突破境界瓶颈。

师门在修士的成长过程中扮演着传道授业的角色。师父不仅是传授修炼方法的导师,更是引领修士走上成就之路的明灯。师父的教诲和指导对于修士的成长至关重要,他们的言传身教能够帮助修士在修真的道路上少走弯路。

师门还为修士提供了社交和交流的平台。在修真界,门派内部有着严格的等级制度和组织架构,修士可以通过参与门派的各项活动来提升自己的地位和影响力,同时也能结识更多的同道中人,共同进步。

在修真者的世界里,师门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不仅是修真者成长的摇篮,更是他们在修行道路上的引路人。一个强大的师门往往拥有深厚的底蕴和丰富的资源,这对于修真者来说无疑是巨大的助力。

而师父,则是师门中的核心人物。一位好的师父,不仅自身实力强大,更重要的是他能够传授给弟子真正的修真之道。他会根据弟子的资质和特点,因材施教,引导弟子逐步领悟修真的奥秘。在师父的悉心教导下,弟子们能够少走很多弯路,更快地提升自己的实力。

因此,对于修真者来说,能够拜得一位好的师父,简直就是几世修来的福报。这样的师父不仅会传授给弟子高超的技艺,还会在生活中给予他们关怀和指导,帮助他们解决各种困难和问题。在师父的庇护下,弟子们可以安心修炼,不断突破自我,最终成为一名真正的修真高手。

道门拜师,要求颇高,且意义神圣。有时,师父需多次考验徒弟心性,方肯收徒。而弟子亦不可盲目拜师,因拜师后,称谓将由“师傅”改为“师父”,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师父之恩,如同再生,重如泰山。故而,弟子务必要充分了解并审视自身,是否诚心拜入师门修行,切不可一时冲动,胡乱拜师。当然,真正的师父亦不会随意收徒。古人云:弟子未必不如师,师亦未必贤于弟子。道门之中,修行、理解、福慧皆有不同,出身、背景亦差异颇大。故弟子未必不如师父,师父亦未必强于弟子许多。正所谓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所有师父皆期望弟子能超越自己,弘扬大道,使之发扬光大。

修行之先,首重为人,为人之要,在于行孝。拜师之后,理应尊重、供养师父,此乃数千年来中国所奉行之孝道。孝顺父母为孝,孝师父亦为孝,对待师父,当与双亲同等相待。唯有如此,弟子方能得祖师爷庇护、保佑、加持。对师父之孝,除常去探望外,必要之供养亦属天经地义。然,凡事尽力即可,不必强求,更无需与师兄攀比,实无此必要。诸多师父虽未作此要求,但弟子自身应主动行孝。

师父领进门,修行靠个人。道门之中,师父收徒,不以年龄为限,此乃常事。弟子拜师,旨在踏入玄门道门,追寻大道,皈依三清道祖。师父将弟子引入道门,其使命便已达成,余下的修行与感悟,皆取决于弟子自身。故而,若师父能时常抽空为你答疑解惑,足见师父对你的器重,当倍感庆幸与满足。

身为入门弟子,切不可贪求无度,自身修行进展缓慢,亦或师父未亲传秘术秘法,亦不可对师父心存怨念。

玄门之中,鱼龙混杂,修行之见解亦因人而异,断无上午拜师,下午便欲传法授业,明日便想融会贯通之理,此实乃虚妄之想。所有术法修行,皆基于自身之修为,若无经年累月之修为,岂能承载他人数年乃至数十年之修为感悟?!

部分弟子因传授修行之事,与师父及师兄弟产生隔阂分歧,渐生疏远,乃至转投他派,实乃心态之问题,且拜师之初衷并非在于大道修行,而是怀有追求之目的。

但凡未达自身预期或觉难以达成预设目的,即刻便心中无师,恶言恶语恶行相向,实则大可不必如此。

细思之,若仅为追求些许术法、秘术,以成就一时之高人风范,大可不必修道拜师,此与修大道之心相悖。

道门之中,弟子亦是良莠不齐,文化素养、品行德备程度各异,或出口成章,或表达费力,或性格怪异,或随和宽厚,或性格外向,或不善言谈,或乖张飞扬。然只要入道门,成为三清祖师门下弟子,皆须铭记清空自我,清净内心,顺其自然,方能修得与道合真。切不可因各种利益之事,你争我夺,有违道祖垂训,如此只会与道渐行渐远,沦为一世追富无仁心且还光明正大之假禅子。

入道后,无论于俗世上有何成就、有何大才,万不可恃才自傲、目中无人,当于心中韬光养晦,静守内心,平静修行,方能感悟自身之道,与道合真。

若是深知自身技艺不及他人者,亦无需过度自惭形秽。道祖老子有言:为学日益,为道日损。修道之目的在于磨砺自身之棱角,而后与光同尘。故而,以修行之视角视之,众人皆同,只需勤勉些,志心向道,秉持正念,不走旁门左道,何患道业不成?!

入道之后,师父仅为道业之指引者,吾等皆为三清道祖之弟子,或终其一生所修,亦未必能修成正果,有所成就,然既入道门,恰似觅得回归本我之大路,虽路途崎岖坎坷,荆棘密布,然吾等每个人对于本我的追寻,对于大道的追寻皆深深烙印于天魂之中,只要用心、真心、诚心去修,必能有所感悟,得大道之真谛。

石中参想观详子主之故事,集神凝视于此时的思绪,意识海中自然而然地浮现出几式功法要诀来。

他自深知,在自己的潜意识中,自有将这些功法要诀,借机传播出去,推广世间的念头来。便是于虚无传息法,传尔《天道经》几点要诀。(以兹奖励观阅者,褒奖能耐心翻至此处之修者。)

天道百日补,乃是修行之基。常人之体,元气多有亏损,近乎亚健康之态。故于正式修行前,须先补漏。此百日补之意,即正式修行前,需先用功百日。

此百日如何修?其一,此百日当修“神胎绝”。其二,此百日之中,须严禁一切有损元气之行为,诸如:行淫(手淫)、剧烈运动、饮酒、吸烟等,尤以房事为甚,一次亦不可,包括手淫。

此乃石中沉浸世间时师父所传,然天道经中未明言其因,盖恐人误解,或以为百日后便可无节制行淫,故经书皆按着正规定论而写。

天道经中仅言,行淫总归是漏,不漏精亦漏气,能少则少,无之最佳,实则已言明。

然修行之人,身体本无亏损者,可不必百日补,径修主修法门便是。若是百日补期间,仅修上部亦可,最佳者为吸元取火按经修。

此法实与筑基同义,必先固其基础,基础者,身体也。天道经有言,身强则意强,故修行必先补漏。诸多同修不明当先修何法门,今告汝等,当先修神胎绝。

如此有三利,其一,下丹田有能量承托,日后所吸元气不易漏下。其二,下有能量,则行天道神游法时,灵方可更易出,恰似火箭下须有火喷发方能飞升。其三,身体康健则意念强大,日后修行事半而功倍。实则此等皆经书所书,然多人未透彻理解。

一月行淫一次,今生成道丹之期,约推迟三年;每月三次,则总体成就之期,约推迟十年。若超三次,丹早晚会散,最终结果,不过多些寿命而已!

未炼化之丹,实如沙砾,行淫则如沙漏,一漏一大把。炼化后则如砖头,虽漏少,然若常以刀刻之,久则亦无,丹实乃浓缩之元气。

一同修行之师兄弟,有师弟未久即修成虚丹乃至更高者,亦有师弟修近一年仍为虚丹,成成散散。

有师弟问缘由,度之皆因年轻,与行淫相关,一问方知,师弟言其一月与女友行数十次,少者亦一周一两次。闻之,言其必不能成,所吸收者皆复漏出矣!

故于此,须先明经书而后修,否则即为盲修,故又在师父之言:“同法门,有人终能成佛证道,有人连肉身之关亦难过,其理在此。”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