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会员书架
首页 >网游 >学名张好古 > 第601章 清军入关的复盘

第601章 清军入关的复盘(2 / 2)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清军铁骑如潮水般涌入关隘,守军溃散的消息像寒霜般迅速蔓延至北京。

总督吴阿衡率领六千明军星夜驰援,却在青山关外遭遇惨败,这位年过六旬的老将战死沙场,头颅被悬挂于清军辕门之上。京师戒严的钟声骤然响起,崇祯帝在紫禁城的龙案前彻夜难眠,朱笔在奏折上划出深深的墨痕。这场战役不仅标志着清军首次大规模突破长城防线,更揭开了明王朝最后十年军事危机的序幕。

青山关的落日,映照着帝国北疆的残破城墙,也预示着中央政权即将面临的严峻考验。

崇祯帝的御案上堆满了来自前线的急报,每一封都像烧红的烙铁灼烧着他的神经。

在青山关失守的第五日,他做出了一个破格的人事任命:将宣大总督卢象升擢升为兵部尚书,总督各镇援兵入援京师。这个决定打破了常规的晋升程序,却反映出皇帝对军事统帅的迫切需求。

与此同时,他派出关宁督监高起潜率领精锐的关宁铁骑驻扎通州,这道命令中暗含的制衡意味——让太监监督边军,折射出崇祯对武将集团根深蒂固的猜忌。

更耐人寻味的是,他同时调遣洪承畴、孙传庭两位剿寇名将赴京勤王,这个看似周全的安排实则暴露了战略重点的混乱:究竟是抵御清军还是镇压流寇,朝廷的决策层显然出现了严重分歧。

十月初一的密云城下,清军分兵两路的行动如同精准的军事手术。主力部队如利刃般直插通州、三河方向,这支由精骑组成的先锋部队行动迅捷,沿途明军望风而逃,只留下被焚烧的粮仓和冒着浓烟的村庄。

另一支偏师则在密云、怀柔一带徘徊游弋,他们不急于攻城掠地,而是像饥饿的狼群般不断骚扰明军补给线,掳掠牲畜粮草,制造恐慌气氛。这种分进合击的战术既避免了兵力分散的弱点,又迫使明军陷入两线作战的困境。

当清军骑兵的烟尘在平原上翻滚时,明军各镇援兵却仍在为统帅权争执不休——卢象升的兵部尚令牌与高起潜的监军令在通州城下形成微妙的权力对峙,而洪承畴的关宁军与孙传庭的秦军则因补给问题互相推诿。

这种混乱的指挥体系,使得清军的战术优势被无限放大,明军各部如同被蒙住眼睛的斗士,在战场上徒劳地挥舞着刀剑。

建极殿的汉白玉台阶上,崇祯帝的龙袍在初冬的寒风中猎猎作响。十月初四日的这场御前会议,注定成为大明王朝军事决策史上的转折点。当卢象升踏入平台时,这位新晋兵部尚书的目光扫过殿内神情各异的朝臣——杨嗣昌的眉头紧锁,高起潜的嘴角挂着若有若无的笑意,洪承畴的铠甲在烛光下泛着冷光。

皇帝劈头就问方略,卢象升却未及畅言便被崇祯打断:不必过于矜持,御边与剿寇不同,出奇制胜,务要完全。这句看似平常的谕旨,实则暗藏玄机。

剿寇二字暴露出崇祯内心深处仍将农民军视为主要威胁,而出奇制胜的要求则反映出他对传统防御体系的彻底失望。杨嗣昌文集记载的徐奏良久四个字,道尽了卢象升的无奈——他精心准备的九边联防方案尚未展开,就被皇帝对速胜的渴望所打断。

这场对话如同一个隐喻:当清军铁骑在密云城外肆意驰骋时,紫禁城里的战略决策却陷入了更危险的迷思——既要抵御外敌,又要镇压内乱;既要固守传统,又要出奇制胜。这种矛盾的心态,最终将把明王朝推向更深的军事泥潭。

崇祯十一年十月十九日,安定门城楼下的军帐中,炭火映照着两张截然不同的脸。卢象升的铠甲上还带着前线风霜的痕迹,而高起潜的貂裘却浸透着内廷的暖香。

杨嗣昌的奏疏记载了这场决定大明北疆命运的争论——卢象升主张“拼死合兵大战”,高起潜坚持“持一稳着”。

卢象升的急切源于三重压力:圣主焦劳(崇祯的催战)、人言恇怯(朝臣的猜忌)、清军肆虐(密云已陷)。

他深知,若再拖延,清军掳掠的烽烟将直逼京师。而高起潜的反对并非怯战,而是清醒认识到关宁铁骑的长处在守城而非野战。

他的“稳着”背后,是对明军骑兵劣势的深刻洞察,却也暗含保存实力的私心——毕竟,这支精锐是他手中最后的筹码。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