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会员书架
首页 >网游 >学名张好古 > 第602章 空叹

第602章 空叹(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高起潜的反对,实则是明末军事体制矛盾的缩影。作为太监监军,他的职责本是制衡武将,却因崇祯的过度猜忌成为实际决策者。

卢象升的“险着”固然悲壮,却忽略了明军分崩离析的现实:洪承畴的关宁军缺饷,孙传庭的秦军疲于剿寇,而清军正以密云为跳板,劫掠怀柔、通州。

杨嗣昌的奏疏中隐含批评:卢象升的“拼死”近乎赌徒心态,而高起潜的“稳着”则显得畏首畏尾。

但历史证明,双方皆非赢家——卢象升的孤军奋战最终在巨鹿溃败,高起潜的保守也未能阻挡清军南下。这场争论,实则是大明王朝在军事、政治双重溃败下的绝望挣扎。

安定门会商的二十日后,卢象升在巨鹿战死,高起潜逃回通州。杨嗣昌的奏疏成为这场悲剧的注脚:当统帅的勇武与监军的权谋无法统一时,明军的失败已成定局。崇祯十一年冬的这场争论,不仅是战术分歧,更是帝国末路的隐喻——一个连“战与不战”都无法达成共识的王朝,如何能承受住野蛮的铁蹄?

崇祯十一年十月二十五日,顺义平原上腾起遮天烟尘。清军铁骑如黑色洪流南下,马刀在朝阳下泛着寒光。这支劫掠成性的部队并非盲目奔袭——他们精准避开明军重兵把守的居庸关,直扑京师防御最薄弱的东直门。

卢象升的指挥部里,地图上标满清军劫掠路线:密云、怀柔、顺义,像一串滴血的珍珠。这位新晋兵部尚书日夜督兵力战,却不得不面对残酷现实:他麾下四万明军分散在六百里的防线上,而清军始终保持着高度机动性。

当清军前锋出现在东直门五里外时,守城士兵甚至来不及点燃烽燧——这支幽灵已学会在明军防线上撕开最脆弱的伤口。

十一月三日的北土城战场,月光被马蹄踏碎。卢象升将指挥部设在德胜门箭楼上,看着清军骑兵在城外列阵——他们故意保持若即若离的距离,既引诱明军出城野战,又随时准备撤退。

张好古的情报人员记录下这夜的关键对话:卢象升坚持野战驱逐,而监军高起潜的关宁军拒绝出城。最终,卢象升只能亲率宣府、大同的边军迎战。

土城外的混战持续到黎明,清军佯败时故意遗落十几具尸体——这些精心布置的诱饵,将为四日后的西直门伏击埋下伏笔。战报送至紫禁城时,崇祯朱批严惩怯懦。

当西直门的硝烟散去,明军缴获的十余门清军巨炮成为这场战役最讽刺的注脚——这些本该用于守城的武器,如今却成了卢象升唯一的战利品。这些炮是那里来的,卢帅他能不能伤心。

华北平原正经历着崇祯大旱最严酷的阶段,据情报人员记载:涿州至保定,野无青草,人相食。农民军李自成在商洛山重整旗鼓,牵制着洪承畴的剿寇大军。

杨嗣昌的奏疏里呈现着荒诞的军事部署:四万明军追击清军,三万人剿灭流寇,而真正的危机是——华北百姓既怕清军劫掠,又惧明军催粮。当清军转向良乡、涿州南下时,他们携带的不仅是掳掠的财宝,还有从顺义运出的上万担赈灾粮。

德胜门一战后,卢象升与高起潜的矛盾彻底公开化。情报人员记载:关宁军拒绝与卢象升部共用战马,山西兵公然索要双饷才肯出战。

这种分裂绝非偶然——崇祯帝既需要卢象升的勇猛,又依赖高起潜的制衡。当清军南下涿州时,明军追击部队出现戏剧性一幕:卢象升部疾行三日,高起潜部却慢行七日。

杨嗣昌在奏折中痛心疾首:今日之败,非败于清兵,败于将帅异心。

此刻的华北战场,恰似大明王朝的缩影:清军如溃堤洪水,农民军似蚁噬根基,而朝廷文争武斗,犹在紫禁城内为战守之策争论不休。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