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3章 追寇(2 / 2)
孙承宗的死,激起了孙家全族的血性。他的五个儿子率先冲向清军,长枪如林,与清军骑兵展开殊死搏斗。
孙镐身中数箭,仍死战不退,最终被清军斩于马下。他的六个孙子,最小的才十二岁,手持短刀,与清军肉搏,最终全部战死。
两个侄子,孙钥、孙钺,率死士从侧翼突袭清军,被清军围住,力战而死。
八个侄孙,或持长枪,或持弓箭,在城头与清军对射,最终全部阵亡。城内,孙承宗的八十余名家人,包括老弱妇孺,也纷纷拿起武器,与清军展开巷战。
高阳城内,血流成河,尸体堆积如山。清军虽攻破城池,却付出了惨重代价。
高阳城破后,清军搜捕孙承宗及其家人,但孙家已无一人幸存。
多尔衮站在城头,看着孙承宗的尸体,感叹道:“此乃真忠臣也!”他下令将孙承宗及孙家满门忠烈的尸体合葬于高阳城外,立碑纪念。
孙承宗的死,震动朝野。崇祯帝闻讯,泪流满面,下旨追赠孙承宗为太师,谥号“文正”,并赐其家人抚恤金。
高阳百姓,自发为孙家修建祠堂,每年祭祀,以表哀思。孙承宗的忠烈事迹,成为明末抗击清军的一面旗帜,激励着后世无数仁人志士,为保卫国家、民族而战。
高阳之战,是明末抗击清军的一次悲壮战役。孙承宗及其家人的忠烈,展现了明末士大夫的气节与担当。他们虽败犹荣,其精神永垂不朽。
此战也暴露出明末军事的诸多弊端:如指挥混乱、兵力分散、士气低落等。但孙承宗的死,却为明末抗清斗争注入了一股强大的精神力量。
他用自己的生命,诠释了“忠臣不事二主”的信念,为后世树立了榜样。高阳之战的硝烟虽已散去,但孙承宗及其家人的忠魂,却永远镌刻在历史的长河中,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为国家的独立、民族的尊严而奋斗。
高阳陷落,天地同悲,天空阴霾密布,寒风凛冽,就连大地也仿佛在颤抖,好似是为孙门英烈写出的挽歌。
高阳陷落后的第二天,卢象升,高起潜会师于保定,分派兵力,四处掩杀清兵,收拾残局。
总兵王朴率部赶到泾阳驿时,清军后卫部队正在烧杀抢掠。见状,王朴身披重甲,大喝一声,手持长刀,率将士直扑清军。一场惨烈的巷战后,清军溃退,迅速逃跑,王朴部斩获二十颗首级。
高起潜率部也再高阳斩获不少清军后卫,同样也是在清军烧杀抢掠的情景下,被高部打了个措手不及丢下百余具尸体仓惶而逃。
卢象升也是咬上了庆都的清军,欲知卢部斩获如何,且看下一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