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4章 父子同赴死(1 / 2)
铁蹄踏碎冬日的宁静。卢象升率本部追上一股清军在庆都展开殊死决战。战马嘶鸣,刀光如雪,卢象升身披重甲,手持长刀,率先冲入敌阵。
明军将士见主帅如此英勇,便也是以命相搏,最终斩获清军首级一百五十颗。这些头颅,不仅是战果的证明,也是铁血与忠诚的悲歌。
华北平原,铁蹄踏碎山河,烽烟遮蔽天日。卢象升率部与清军决战于庆都,以血肉之躯硬刚清军。
这场惨烈大战背后,是复仇的怒火、情报的震撼,更是军粮匮乏与军纪崩坏的残酷现实。
当清军铁骑踏破庆都,全城被屠的惨状,成为明军拼死一战的导火索;而保定逗留五日的无奈,与高起潜纵容掳掠的对比,更揭示了明末抗清战争的深层矛盾。
卢象升部拼死抗清的根源,始于一份血淋淋的情报。庆都破城之日,清军如恶魔降临,全城官民无一生还,公私房舍尽付一炬,仅剩西城寿圣寺文庙棂星门、县署库楼等寥寥建筑。
这份情报,如同一把尖刀,刺痛明军将士的胸膛。他们深知,庆都的惨状,不过是清军“所过州县被屠”的缩影——河北、山东、河南,处处是焦土与白骨。
卢象升部中的将士,许多人的故乡已被清军踏平,亲人尽遭屠戮。
庆都的情报,点燃了他们复仇的火焰。在庆都战场上,明军如疯虎扑食,以命相搏。他们不仅为朝廷而战,更为被屠的乡亲而战。
每一颗清军首级的斩获,都是对亡灵的告慰。这种复仇的怒火,成为明军拼死抗清最原始、最强烈的动力。
然而,复仇的怒火,在现实的铁壁前显得苍白无力。卢象升部因所过州县被清军屠杀掳掠,导致军粮极度匮乏。
这就是为什么在保定,他们不得不逗留五日,等待粮饷补充。这五日,是明军最脆弱的时刻——将士们饿着肚子,却仍要面对清军。
军粮匮乏的根源,在于清军的“三光”政策。清军所到之处,不仅屠杀百姓,更劫掠粮食、焚烧粮仓。
明军无法从后方获得补给,只能依赖沿途州县。但这些州县,早已被清军洗劫一空。卢象升在保定的逗留,暴露了明末战争的致命弱点:后勤的崩溃,直接导致战斗力的丧失。
更令人痛心的是,即使卢象升部拼死作战,粮饷问题也始终未能解决。
贾庄之战后,明军陷入绝境,但朝廷的补给却迟迟未到。这种“前方拼命,后方拖后腿”的荒诞局面,最终将卢象升部推向覆灭的深渊原因之一。
与卢象升部的拼死作战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督监高起潜的堕落。高起潜同样因得不到补给陷入缺粮境地,但他选择了一条截然不同的道路——纵容下属掳掠村庄,强买强卖,以补充军饷,这就是阴人的秉性,没底线,为了私利,不顾全大局。
左翼清军破高阳后,如三柄利刃同时刺入河北腹地。铁蹄踏碎晨雾,刀光撕裂长空,一场以战略与血肉为棋的战争棋局就此展开。
第一路清军如黑色洪流涌向任丘。守军尚未看清旗号,城头已插满镶白旗。骑兵如蝗群般掠过平原,马蹄声震得大地颤抖。河间城下,清军架起云梯,箭雨遮天蔽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