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会员书架
首页 >网游 >刷视频:震惊古人 > 第532章 宋、元、明

第532章 宋、元、明(2 / 2)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忽必烈对此,嗤之以鼻,并无多少感触。

即便后人说倭岛有巨量金银矿藏,他也兴趣缺缺。

挖矿?那得多慢!哪有纵兵劫掠来得痛快?

即便不抢,通商收税,来钱也比吭哧吭哧挖矿快得多。

汉臣们群起上书,慷慨激昂,言必称“为后人雪耻”、“血洗倭岛,扬我国威”。

忽必烈冷眼旁观,心中洞若观火。

别以为朕不知道,你们不是想报仇,你们不过是看中了倭岛的金银,想借此机会扩充海上势力,中饱私囊罢了。

但他并未点破,只是以“国内未靖,海船不足远航”为由,暂且安抚下去。

然而,事情很快起了变化。

评论区里,出现了蒙古族人的呼喊。

他们声泪俱下地控诉,祈求祖先为后人报仇。

其一,是针对那北方的毛熊。

祈求将他们的祖先杀得干干净净。

其二,便是倭岛。

因倭人在后世战争中,曾占领东部蒙古,烧杀抢掠,无恶不作。

这下,彻底点燃了蒙古贵族的怒火。

“大汗!此仇不报,何以面对长生天?何以面对后世子孙?!”王帐之中,蒙古勋贵们群情汹涌,几乎要拍案而起。

蒙古贵族真是单纯想为后人报仇?

恐怕不是,他们打的主意和汉臣差不多。

只不过之前是汉臣提议为后人报仇,自然汉人为主,汉人占的利益多些。

但现在既然有蒙古后人祈求祖先报仇,你们汉人就闪一边去。

我们帮蒙古后人报仇的时候,会顺便帮你等把你们汉人后人的仇也报了。

忽必烈顿感压力如山。

看似有两个仇敌可选,但实际只能选择一个。

毛熊的祖先罗斯诸公国,乃是金帐汗国的附庸。

自己若以“为后人报仇”之名北伐罗斯,其他汗国会如何想?

他们绝不会认为这是跨越时空的复仇,只会认为这是大元皇帝欲吞并诸汗国、重归一统的野心的第一步!

说好各过各的,你当你的大元皇帝,我们奉你为名义上的蒙古大汗,但你居然进攻我的附庸,你是不是想当真正的蒙古大汗?

届时,他们必然联手反扑,战火将燃遍整个边境,得不偿失。

于是,所有的压力,瞬间聚焦到了隔海相望的倭岛。

讨伐倭岛成了汉蒙臣僚罕见的一致目标。

忽必烈虽然知道他们,嘴上全是复仇大义,心里全是盘算生意。

但皇帝称孤道寡,却不能真的成为孤家寡人。

当所有臣子,无论派系,都同声要求一件事,并且搬出了“为后世子孙报仇”这面无可指摘的大义旗帜时,皇帝已没有反对的理由。

“打吧,打吧。”忽必烈最终挥了挥手,语气中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疲惫与讥讽。

等真打下来了,就倭岛那点破矿,朕看你们怎么狗咬狗!

~~~~~

大明,洪武十年。

宫灯初上,一场看似寻常的家宴正在微妙的气氛中进行。

朱元璋红光满面,带着几分得意,用筷子敲了敲碗边,吸引了全家人的注意。

“咱呐,又找到了铁证!”

“后世那帮子穷酸文人,就是借咱来指桑骂槐,变着法儿的编排教书先生!”

老朱抛出的重磅证据,便是——科举。

他掰着手指头,开始细数:“洪武三年八月,咱大明开国第一场乡试,热热闹闹地办起来了。”

“转过年的洪武四年二月初九,会试开考,四月十八结束,取了一百二十个幸运儿。”

“三月初一,咱在殿上亲自策问,点出了咱大明朝第一位状元……本来该是那郭翀,可惜那小子长得太寒碜,就给降成了榜眼,换了仪表堂堂的吴伯宗当状元,探花是吴公达。”

“状元榜眼探花,江西、山西、浙江三地各有一人。”

“二甲十七人,江浙占十二人。”

“三甲一百人,南方士子有八十余人。”

“当时咱觉得天下刚定,急需人才,还下令连着考三年。”

老朱说到这儿,语气一转,带上了几分自嘲和懊恼:

“可连考三年后发现,取上来的多是些‘后生少年’,文章写得花团锦簇,真让他们去办事,屁用没有!”

“而且瞧那籍贯,几乎全是南方在唱独角戏。”

洪武六年,朱元璋做出了一个震惊天下的决定:暂停科举。

“咱停了整整九年!”他拍了拍桌子,强调道,“那教书先生呢?他停了六年,巧不巧?”

“咱那是不得已而为之,没办法了!”

“他呢?他也是没办法!”

“若是按老办法选人,不出十年,朝廷上下全得是那些旧文人和他们教出来的徒子徒孙,针插不进,水泼不进!”

“咱虽然停了科举,可没停止选贤任能。”

“那教书先生也没停,他的基本盘就是工匠和农民,他从底下提拔人。”

朱元璋越说越激动,最后一巴掌拍在桌子上,震得杯盘作响:“所以啊,咱这不是往自己脸上贴金,咱这是有理有据!”

“后世那些小人,就是借着骂咱来膈应他!”

指桑骂槐,也得看这槐树是谁。

打个不恰当的比方,有人把你比作司马懿来骂,你恨不得弄死他。

但有人把你比作诸葛亮来骂,你不仅不生气,还会鼓励他,多骂两句,我喜欢听。

老朱得意洋洋地环视一圈,目光扫过马皇后、太子朱标,最后落在朱棣身上。

朱棣在一旁低着头,极小幅度地动了动嘴皮子,用几乎只有自己能听见的声音嘀咕:“逮着点由头就臭显摆……”

可他忘了,他爹是从千军万马和无数阴谋诡计里杀出来的皇帝,耳聪目明远超常人。

“老四!”朱元璋瞬间瞪圆了眼,“咱耳朵还没聋呢!”

“内阁那笔烂账,咱还没跟你算清楚呢!”

朱棣:……

又来了又来了!

说好翻篇的呢?

您不讲武德,就别怪儿子我掀桌子了!

朱棣抬起头,脸上挤出几分委屈和不服:“父皇,内阁之事,难道错全在儿臣吗?”

朱棣还得感谢评论区那位“永乐”的自己,不仅分享科技、典籍,连各朝史料都打包赠送,让他此刻有了充足的弹药。

他扳着手指,开始引经据典:“按原本历史,三年后,也就是洪武十三年,您废除了中书省和丞相制。”

“但同年九月,您就设了‘四辅官’,找了些老儒生和退休官员充任,处理文书、提建议、推举人才。”

“虽然大权始终您自己抓着,可因为这职位权责不清,最后基本就成了摆设,光管礼仪了,压根没能替您分忧,于是在洪武十五年七月被您废了。”

“但您也不是铁打的神仙,活儿总得有人干,所以您又设置了殿阁大学士作为文书侍从。”

“品级压得低低的,明确就是秘书,负责传达笔录,弱化他们参政的职能。”

“儿臣所做的,不过是遵循父皇您的旧例,摸着您过河罢了,有何错处?”

朱元璋被这番精准反击堵得一时语塞,气得胡子直抖,半晌才怒道:“咱没形成定制!”

朱棣立刻怼了回去:“大明国祚二百七十六年,内阁又何曾有过明确的定制?”

“六部强则内阁弱,内阁强则六部弱,内阁议政,六部行政,上头还有司礼监看着,最终拍板的还不是皇帝?”

“儿臣这套,和您的做法,本质上有何区别?”

朱元璋被噎得够呛,立刻转移战场:“是!权力是在皇帝手里!”

“那修仙的万寿帝君功过咱先不提,好歹他没丢权。”

“那你给咱解释解释,那万历皇帝是怎么回事?”

朱棣一脸无辜,甚至有点耍无赖地摊手:“那是永乐朝朱棣的儿孙!关我洪武朝的朱棣什么事?”

眼看一场温馨的家宴即将演变成全武行,标准的“父慈子孝”洪武剧本就要上演,一直安静旁观的马皇后终于放下了筷子,轻轻开口。

“重八,”她微笑着看向朱元璋,语气平常得像在聊家常,“我近日闲着无事,倒也悟出些道理。”

“你说,这婚姻的本质,是不是就是为了维护社会稳定,以家庭为单位,给社会提供劳力,生儿育女,扩大消费,促进经济繁荣?”

“你觉得我悟得可对?”

朱元璋:……

刚刚还气势汹汹的洪武大帝,脸色瞬间像是生吞了一整根黄连,憋得那叫一个精彩。

他狠狠瞪了朱棣一眼,重重哼了一声,算是暂时休战。

随即变脸似的挤出笑容,招呼太子妃常氏:“快,把咱的好大孙抱过来给咱瞧瞧!”

马皇后见状,唇角微扬,也不再深究,从容地拿起公筷,给儿孙子们布菜:“好了好了,都吃饭,菜都要凉了。”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