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会员书架
首页 >网游 >刷视频:震惊古人 > 第596章 昆仑石刻

第596章 昆仑石刻(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始皇求仙地#】

【前些日子,考古工作者在青海省玛多县扎陵湖北岸的田野调查中,发现了一处三十七字秦代摩崖石刻题记。

这一石刻相较于原先发现的七块秦代石刻,不仅是唯一尚存原址的石刻,也是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处。

该石刻镌刻字体为典型的秦小篆。

网传所刻内容大意为:秦始皇二十六年,始皇帝派遣五大夫翳率领一些方士乘车前往昆仑山采摘长生不老药。

石刻内容及其地理位置解决了国人争论千年关于“昆仑”、“河源”的精确地望问题。

然而,这一发现引发了学界与民间的激烈争论,主要分为两派:

一派认为石刻真实可信,是秦代遗存的珍贵文物。

另一派则质疑其真实性,或认为翻译有误,或认为是后世王朝伪造,或认为只是后人记录秦始皇求仙的普通石刻。

近日,国家文物局正式确认该文物为真,并通过官方媒体发布公告:

“考古人员在扎陵湖乡发现了一处秦刻石,全文共12行36字,外加合文一字,共37字。”

“文字风格属于秦篆,保存了较为完整的文字信息,其中‘皇帝’、‘使’、‘五大夫’、‘臣’、‘将’、‘方’、‘采药’以及‘年月日’等文字清晰可辨。

之前网络猜测的日期有误,根据文物局研究确认,日期为秦始皇三十七年三月己卯日。

该刻石被定名为‘尕日塘秦刻石’,这是我国目前已知唯一存于原址,且海拔最高的秦代刻石。】

~~~~~~

评论区:

〖证明方士真的去找了,而且并留下“到此一游”。〗

〖工作留痕的重要性。〗

〖更正后就不奇怪了,之前网传是二十六年三月,所以才冒出一大堆反对派。〗

〖why?〗

〖因为三月的时候,秦始皇还没自称皇帝。〗

〖我还是持怀疑态度,翻遍古籍,“采药”二字,秦和西汉都没有使用过,东汉才开始出现。〗

〖之前网上猜测你们说是假的,现在官方实锤了还说是假的?〗

〖不管你们怎么说,我就是不信!(狗头保命)〗

〖某些人的嘴比刻石还硬。〗

~~~~~~

大秦,咸阳。

嬴政端坐于龙椅之上,面无表情地注视着天幕。

对于这场后世的争论,他内心毫无波澜。

“真也好,假也罢,与朕何干?”他轻哼一声,“始皇三十七年的事,朕现在如何得知?”

那些曾被派去求仙的方士们,如今早已转职,负责探查各地风土民情。

至于石刻?在华夏境内刻石算什么本事?

想到那些胆大包天的火药实验员,嬴政嘴角微扬,他们已经在长白山留下了印记。

世界屋脊喜马拉雅山,自己也派人前往了。

倭岛的富士山,只待海船造好便可启程。

至于欧罗巴,走到哪刻到哪,真要到了那里,刻上几块也未尝不可。

不过,始皇可不会刻让他们什么“秦始皇到此一游”。

太粗俗、也太肤浅了。

始皇命史官整理了一份从上古至今的贤臣名将名单,其中既有抗击胡人、保家卫国的将士,也有功勋卓着的百姓。

有名有姓的直接采用,没姓有名的赐姓,没名没姓的以籍贯或国籍为姓,由始皇赐名。

凡遇名山大川,便以始皇的名义,册封名单中人为当地山水之神,立碑铭记。

碑要刻两块:一为明碑,刻于峭壁或立于高处;二为暗碑,择平坦之地深埋土中。

~~~~

与始皇的淡然相比,后世朝代却为此欣喜若狂。

这场持续千年的“昆仑在哪里”的争论,终于有了定论。

自两汉以来,士人就对昆仑的具体位置争论不休。

史书记载主要集中在三点:

第一,河出昆仑。

第二,周穆王西巡昆仑会见西王母。

第三,秦始皇派人赴昆仑求仙药。

如今,天幕展示的石刻让所有疑问迎刃而解。

在古代,“河”特指黄河,“江”特指长江。

黄河源头就在青海。

若周穆王与西王母相会的昆仑在青海,一切都说得通了。

当然,古人也不愚钝。

历朝历代都有人根据“河出昆仑”的记载和黄河源头的考证,推断昆仑在青海。

但苦于没有确凿证据。

反对者总会狡辩:“青海确实是黄河源头,但水是凭空出现的吗?不还是地下涌出的?”

“万一‘河出昆仑’指的是最初的源头,而非地面源头呢?”

说到底,这场争论本质是话语权的争夺。

青海派有自己的道理,其他派也有自己的依据,谁也说服不了谁。

如今,虽然谈不上青海派的完胜,但他们比其他派系多了一个重磅证据:

“我们这可是被后世考古证实的铁证!”

“想反驳?请你们拿出同样的证据来!”

面对其他派系“后人伪造”、“为何现在才发现”、“为何没有风化”等质疑,青海派学者只是淡然一笑:

“狺狺狂吠罢了。”

除非后世官方自己推翻结论,否则昆仑在青海已成定论。

反对派:“去青海!找石刻!”

“若是石刻不存在,那便是后世伪造!”

青海派:“慢走不送。”

“对了,你们找到了,可千万不要恼羞成怒,毁坏文物啊!”

反对派恨的牙痒痒,你们不仅把找不到的理由想好了,还顺便把罪名都给我们安上了?

~~~~~~

大唐,贞观三年。

太极宫内。

“二郎......”

“阿耶......”

李渊与李世民父子二人几乎同时开口,又同时顿住。

两人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同样的心思。

李世民谦让地示意父亲先说。

李渊捋须沉吟:“二郎,或可以利诱之,驱使汉家子弟前往青海观看天幕,乃至定居当地。”

李世民立即接话:\"阿耶所言极是。”

“大量人口迁入,既可制衡吐谷浑残部和羌人,又能预防吐蕃占据青海。”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