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6章 昆仑石刻(2 / 2)
“只是......”他话锋一转,“这理由不好找啊。”
“即便在后世,当地也颇为荒凉,更何况现在。”
说着,他意味深长地看向李渊。
李渊岂会不知儿子心思?
这二郎明明已有主意,却不肯明说,怕损了名声,想让自己这个当爹的来背这个锅。
“这有何难?”李渊挑眉道,“昆仑自古便是神山,如今这天幕视频又佐证昆仑就在青海。”
“只需一位德高望重、令天下信服之人,声称在那里观看天幕大有裨益,百姓自然趋之若鹜。”
说完,却见李世民直勾勾地盯着自己,那眼神活像是在打量什么稀世珍宝。
李渊顿时警觉,没好气道:“二郎,出主意的黑锅朕帮你背了,如今连骗百姓的黑锅也要朕来背?”
李世民一脸无辜:“阿耶,这怎么能叫背黑锅呢?”
“明明是您得天幕垂青,梦见天幕启示,说在青海观看天幕能延年益寿、福泽子孙。”
“不过是个梦罢了,这怎么能叫骗?”
“要怪就怪那些多嘴的太监,居然把您的梦传了出去,着实该杀!”
李渊气得吹胡子瞪眼:\"这梦就不能是你做的?\"
李世民笑容可掬:“阿耶,要说德高望重、深受天下百姓爱戴,除了您,儿臣实在想不出第二人选。”
“你想让阿耶死乎?”李渊怒目而视。
“阿耶想让二郎死乎?”李世民毫不相让。
虽然知道天幕或许不会在意这些小事,但父子二人都不愿冒险,毕竟这是打着天幕的旗号忽悠百姓。
见父亲还在犹豫,李世民又劝道:“阿耶,您年事已高,就算......那个了也就那个了。”
“可儿臣还年轻,还要治理这大唐江山。”
“高明年纪尚小,万一儿臣有个闪失,这大唐可如何是好?”
说着,他幽幽地补了一句:“莫非......阿耶想要复位不成?”
“你!”李渊气得差点背过气去,怒道,“朕说话有你管用吗?”
“朕若说自己得了天幕启示,百姓定以为朕得了失心疯!”
李世民立即接话:“阿耶切莫妄自菲薄,您可是大唐的开国之君啊!”
李渊:“......”
朕现在又是开国之君了?
你这逆子!
在心里把不孝子骂了千百遍,李渊最终还是忍了下来,谁让这是自己亲生的呢!
于是,他小心翼翼地抬头望了望天幕,轻声细语道:“天幕啊天幕,老夫想借您的名头,为华夏开拓疆土。”
“您若是不同意,就劈我一下,但千万留情,别把我劈死啊。”
说完,他紧闭双眼,在心里默默数了十个数。
睁眼一看,风平浪静。
李渊顿时眉开眼笑:“天幕您没劈我,老夫就当您默认了啊!”
一旁李世民强忍着吐槽的冲动,硬生生把“自欺欺人”四个字咽了回去。
万一李渊真撂挑子不干了,这戏还怎么唱下去?
~~~~~
大明,万历年间,江南。
“荒谬!绝无可能!”
一位留着山羊胡的老学究气得把茶杯顿在桌上,茶水四溅。
\"秦始皇三十七年三月?那时始皇帝正第五次出巡,病逝于沙丘,哪有闲情派方士去昆仑求药?此石刻必为伪作!”
“非也非也,” 另一位年轻士子摇着折扇,“李兄此言差矣。”
“刻于始皇帝三十七年三月,并不是指那时候出发,而是指那时候到达。”
“或许正是因为始皇身体有恙,所以才派人去昆仑求药。”
“天幕所示,文物局已用科学手段断代,岂是吾等凭空臆测所能推翻?”
“况且,始皇遣方士求仙之事,《史记》确有记载,如今发现实物佐证,岂非美事一桩?”
“后世的官府和大明的官府有何区别?谁知其真假!” 山羊胡不服。
“西方能做伪史,我华夏就做不出吗?”
“可别忘了,姓冯的他们家,可是江南皆知的文物伪造高手!”
“焉知后世无人为了利益,做出伪造秦代石刻之事?”
“诸位,争个面红耳赤有何益?” 一位一直沉默的青衫士子忽然笑道,“既然天幕已指明地点在青海扎陵湖。”
“吾等何不效仿先贤,行万里路,读万卷书,组织一次‘昆仑考据游学’,亲赴青海,一探究竟。”
“若为真,便是亲眼见证历史。”
“若为假,也能着书立说,以正视听,岂不快哉?”
此议一出,满座皆惊,随即议论纷纷。
“同去同去!就当学后人去西北边陲打卡了!”
“我要在石刻旁刻个‘大明李文凤到此一考’。”
“我也去,说不定能捡到秦朝方士遗落的仙丹……哪怕找到点丹药渣子也好啊。”
“哈哈,或许能在昆仑山下遇见西王母座下的侍女,享一享琼浆玉液。”
~~~~
清朝,乾隆年间。
北京城茶馆。
视频已然隐去,茶馆里的议论却更加热烈。
“嘿,您说这事儿巧不巧?”
“万岁爷前脚刚表露了归政退隐、效法尧舜之心,后脚这天幕就显灵,在青海发现了这么个了不得的秦朝石刻。”一个穿着棉袍的老者压低声音,神秘兮兮地说道。
“您这么一说……还真是!\"”旁边一个精瘦的汉子猛地一拍大腿,恍然大悟。
“秦始皇求长生不老药,没求着。”
“咱们万岁爷,不恋栈权位,主动禅让,这境界,比秦始皇高到不知哪里去了!”
“所以天幕感动了啊,这是特意降下祥瑞,以彰圣德!”
“高!实在是高!”另一人竖起大拇指。
“这石刻早不发现,晚不发现,偏偏在万岁爷准备内禅的时候发现,这说明什么?”
“说明咱们万岁爷的仁德,感天动地,连两千年前的秦始皇的石头,都自己个儿蹦出来给咱们万岁爷贺喜。”
“没错!秦始皇派多少人都没找到仙药,咱们万岁爷不找,祥瑞自己就来了。”
“什么叫天命所归?这就叫天命所归!”
众人纷纷附和,脸上洋溢着与有荣焉的兴奋。
很快,这种解读就像长了翅膀一样传遍京城,并且朝着越来越离谱的方向发展:
“听说了吗?那石刻上的字,在月光下会变成‘乾隆圣德,泽被万方’!”
“何止!我二舅姥爷的三侄女在宫里当差,听说钦天监夜观天象,帝星明亮,紫气西行,正应在青海,这是祥瑞中的祥瑞!”
“看来万岁爷退位后,必能证道长生,逍遥物外,比那求仙失败的秦始皇强万倍!”
于是,一场严肃的考古发现,在京城百姓,以及某些善于揣摩上意的官员的口中,硬生生变成了乾隆退位前的天降祥瑞,成了彰显今上圣德远超古之帝王的最佳注脚。
恐怕连此刻正在养心殿盘算着禅让后如何继续督导国事的乾隆皇帝本人听了,都得愣上一愣,然后捋着胡子嘀咕一句:“嗯……此解虽略显牵强,倒也不无道理。”
“朕,勉为其难,认了吧!”